美文网首页人物专题征文池人物读书
《人物|林语堂:京华烟云几度秋》

《人物|林语堂:京华烟云几度秋》

作者: 淇畔芷影 | 来源:发表于2017-05-06 15:53 被阅读205次

    初中看京华烟云时,电视屏幕下总会出现:根据林语堂先生同名小说改编。大抵是我太过喜欢这部剧,也许是这个名字太特别,林语堂从此便镌刻在我心上了。后来,我读了原著,便更喜欢这部作品,也更喜欢林语堂。更有趣的是,某天我于好奇中拆开这个名字,“语”是语言,代表着文学,有些文人气质,“堂”是光明,是亮堂堂的,有些阳刚气质,刚柔并济;两个字合起来,又是语言的屋子,文学的天堂。我不知道他当初改名为语堂的想法,但却颇为自己的分析得意。总之,我喜欢上这部作品,喜欢上写作品的人了。

    当看到这个征文时,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我视为老师,视为知己的林语堂。视他为老师,是因为京华烟云给了我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小说世界的大门;也给我一杆品质之秤,从此对作品质量有所要求,不再喜欢低质量的流行小说。视他为知己,是因为他的人生观及对人生的态度和我很是相似,读他的作品,似和多年未见的老友交谈。

    有些人,隔着万水千山,穿越时光,亦总能遇见。我是从读的京华烟云开始认识他的,那时候我很好奇,能写出这么好的小说的人当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是像大部分文人墨客那样满腹才学、端正严肃、儒雅古朴的吗?我内心是不愿意他端正严肃的,你知道的,越是喜欢一个人,对他的期盼越高,我希望他不似一般学者文人的古板严肃,想他身上有股活泼天真的劲,事实证明,我是对的,他很幽默,是“幽默大师”,他倒是谦虚,说他只是我国提出幽默第一人,算不得真正的幽默大家。可在我看来,他不光是“幽他一默”的创始人,还是真正懂得幽默人生的高人。

    他在四十岁时,为自己写下了五则联语。如果放在一起,倒是可以成为一首诗,既是他写给自己的,也是他写给世人的。现摘录如下:

    道理参透是幽默,性灵解脱有文章。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对面只有知心友,两旁俱无碍目人。

    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

    领现在可行之乐,补平生未读之书。

    他对人生的态度,悟透之后归为“幽默”二字。这种幽默,是一份心灵的活泼欢愉,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这种幽默,是一份豁达潇洒,亦是一种人生哲学。我想,他的快乐与幸福,是和自己的幽默人生有关。他曾在文章里举苏格拉底和林肯为例,说明幽默可以成其伟大。我突然想起周恩来总理,他用他的幽默智慧,解决了很多政治难题,多次让想看中国笑话的外国人瞠目结舌,最后哑口无言。所以,幽默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才是世界最真实的哲学。

    他说:我要有自由,能流露本色自然,无须作伪。对写文章,从来不肯生搬硬套,刻意为之;他总是兴之所至,提笔就成。他认为这样的文章方显灵动,才该是大家之作。林语堂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有这个水平。这样的状态是我们每个想成为作家的人应该追求的,只是现在我还没有这样的火候。他就这样引导着我,追求着一种更高的境界。他对文学的追求不光是自然灵动,他最想“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在西方国家传播中国文化,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踏了东西文化,也评了宇宙文章。也只有真才实学的他才可以说出这样霸气豪气又不显傲气的话。

    对面只有知心友,两旁俱无碍目人。这是个天真又过于理想化的想法,鲁迅在给瞿秋白的信中说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可见,人生在世,真的是知己难求。也是这句话,让我看到了他和所有文人共有的特质,即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自己也在自传中说过,父亲是个理想主义者,自己也是个现实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没什么不好的,只是过于理想化,难免会高处不胜寒,有孤独之感。我本人就是个理想主义者,天天想自己遇见的都是志同道合的人。可是事实证明,太过于理想化,总是有不真实的感觉,这种不真实就使人有孤寂之感。到底我还是俗人一枚,想要尘世的温暖,还是基于现实谈理想吧。不过他说过:人人必须自寻其相近的灵魂,然后其作品乃能成为生活的。所以,对于一个作家来讲,这种理想化的追求是好的作品成长的土壤。

    他说:对于自己而言,顺乎本性,就是身在天堂。我特别欣赏他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他的不随波逐流是因为自己肚中有墨水,俗话说就是自己有能力。他对自我的认知还是蛮清晰的,他说自己“胸中自有青山在”,那也真的没必要“随人看桃花”了。一个人不随大流,是因为自己的自信,其实就是源于自己的能力。我觉得自己就属于那种能力不足的人,虽不至于随波逐流,但也总是会心虚,底气不足。自己的偶像是这样一个自信有才气的人,我一定得好好沉淀自己,让自己的能力配的上自己的自信。

    人生真的苦短,所以要尽可能享受人生之乐,对于林语堂来讲,遨游在文学的海洋里会给他的身心带来莫大的快乐。我也是一样,可以少睡觉,可以少说话,却独独不能少了阅读,应了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这句话。他对阅读的态度,一直深深的影响着我。功利性的阅读,失了那份自然灵气。也是从他的文章里,我才知道孔子并非后人传颂的那样正统,他也是个幽默有趣有个性的人。他很喜欢苏东坡,欣赏他的人生态度,喜欢他作诗作文章的自然之态,我也很是喜欢苏东坡,觉得他将苦难过成了诗文,将日子过成了永恒。人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应该用幽默的心态去对待一切,从中找到快乐的因素,读自己喜欢的书,见自己喜欢的人,写自己喜欢的文。我这个人吧,平时有点严肃,可是我爸说,人呀当活泼大气一点,我和他倒是有一样开明的父亲呢!

    艺术是源于生活的,他在自传里说,京华烟云里,他最熟悉的是曼娘,因他认识现实的曼娘。但艺术又是高于生活的,所以里面不仅有他熟悉的曼娘,还有像木兰那样丰满的人物形象。有人说,京华烟云是中国的第二部红楼梦,我不大认同这个评价。虽然京华烟云也是由几大家族的盛衰,由几个年轻人的爱恨情仇为主线,但它不是红楼梦第二。这部长篇小说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的,后才被译为中文的。他自己说过:我相信我的头脑是西洋的产品,而我的心是中国的。中文思维和英文思维是不一样的,所以,京华烟云不同于红楼梦的,它是融入了中西方不同文化,不同视野的作品。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京华烟云是对我意义非凡的作品,两部小说属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写作背景,展现的气质格局也是不一样的,我不愿意拿二者做出比较,也不愿非得排出个名次。不过,按照林语堂自己的话讲,他不愿意争第一,并且和二结缘了。上学时,因为有个对做学问及其认真的呆子考第一,他总是第二;现在他的作品又被冠为红楼梦第二;如果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那么京华烟云两次被诺贝尔奖提名,也算是排名第二了。他自己都不太在意这些个虚名,我争论的也实在是有些牵强。

    我喜欢他这么多年了,中间还发生了一件让我痛苦的事。我读了国母宋庆龄的传记,其中提到了林语堂,那里面的林语堂是个伪抗日者,他只顾自己的物质享受,只顾自己的利益,胆小懦弱。我当时是极为痛苦的,这怎么和我想象的林语堂不一样呢。都说文如其人,他的文写的那么好,他的人品怎么是这样呢?我很是困惑,跟好友讲了。她说,传记多少会带点作者个人主观色彩的,并不完全是真的;而且,人非完人,是你想象中的他和现实的他有落差了。他自己也说:理想的人并不是完美的人,而只是一个令人喜爱而通情达理的人,而他也只不过是尽力做那样一个人罢了。他本不是圣人,我却以圣人的标准去要求他,未免太过苛刻了。时间久了,我也渐渐释然。所有的事,所有的人,都不能绝对化。

    自己的水平实在是低,词不成词,文不成文,写不出他“犹未灭的一点童心”,写不出他“热心人冷眼看人生”的哲学思想,写不出他以山为基调的人格与文笔。对于他自己,最贴切的描述莫过于那五联句组成的诗文。作家,首先得了解自己,才能了解自己的主人公,写出伟大的作品。斯人已逝,作品长存。随着不朽的作品,他也是长存的。作为一个作家,他的作品世世代代流传,这才是他最大的期盼与幸福。

    道骨仙风人间事,一身文气自然韵。

    踏古今中西文化,评中外古今文章。

    胸有青山怀自大,桃花入眼影如烟。

    知己常伴人自在,书中遨游乐长存。

    京华烟云风烟散,语堂幽默寄人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见伊:“有些人,隔着万水千山,穿越时光,亦总能遇见。”说得真好
        淇畔芷影: @见伊 😊谢谢夸奖

      本文标题:《人物|林语堂:京华烟云几度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gmx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