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李银河女士一样真正自由地活着

作者: 吃不饱睡不醒 | 来源:发表于2017-07-21 11:42 被阅读383次

    老实说,王小波要先于李银河进入我的视野。王小波的文字实在太有感染力,以至于我很长一段时间的阅读书目都仅限于他的三个“时代”,而李银河进入我的认知中是顶着王小波夫人的头衔的,后来在微博上断断续续看到一些关于李银河的言论,原来她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经常发表一些在目前看来仍然很超前的观点,如虐恋观、同性恋等言论,直觉认为这是一位大胆而率真的女性。

    《人间采蜜记》

    直到读了这本《人间采蜜记》,才真正看到了一个自由的灵魂,令我崇拜、欣赏、羡慕,也终于明白为何如此浪漫、有才的王小波会被她深深吸引。美丽的外表如同精美的花瓶,是最容易随着岁月流逝而消失的,但自由而奔放的灵魂却能让岁月打磨得愈发叫人着迷。

    正如她在书的序言中写着:

    在六十三年的生命中,我始终坚持“采蜜哲学”:人间如花丛,我只是从中采撷一点点精华,对其他的一切不去理睬。一生只有短暂的几十年,要好好享用自己的生命。自由奔放,随心所欲。

    李银河女士的人生经历在我们看来或许很是丰富,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住在北京城许多人羡慕的楼房里,演个节目就能去人民大会堂,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去内蒙古兵团屯垦戍边,去山西沁县度过农村生活,去国外留学,这任何一件事情都足够用大量笔墨去浓墨重彩的描述一番,但在她的笔下,却朴实无奇,或许源于她自己所说善于写论文式的文风,也或许年近耳顺,回首往事,更多的感触就是淡然。书的前半部分讲述的是李银河的人生经历,在朴实的文笔中娓娓道来,像是在听一位老者回味过去的人生,虽特别却也是那个年纪的人们都要经历的事情,只是这些故事中唯有对爱情的描写充满了感染力,她写第一次见面时对小波的一见如故,写与小波通信时的心灵契合,也写两人出国留学时候即使缺钱,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也要跑到各地去旅行的浪漫和肆意,字里行间不再平坦,而是化不开的浓浓爱念。

    王小波与李银河

    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纯粹的,没有金钱和社会地位的束缚,在外国留学时靠的是李银河的奖学金生活,如果实在不够,两个人都会去打一些零工,李银河女士认为人的物质需求相差不大,满足了基本需要之外的供给对她来说没有意义,更有意义的是精神的享受,这与如今的某些女孩子结婚就要车要房相比,李银河女士真的足够纯真,我深信这样的不现实不仅基于两人之间稳固的感情,更源于李银河女士自强的灵魂,在她的观念里,男女是平等的个体,女人嫁人不是为了穿衣吃饭等物质要求,男人找女人也不是为了一个照顾自己的保姆,婚姻是爱情的结晶,这一点在后来小波的哥哥小平劝小波不要从事文学,因为没有办法养家时得到了佐证。李银河女士说,

    小波必须搞文学,因为他的文学才能荒废太可惜了。在她看来,生计所需的物质太容易满足,她一个人工作也足够用,文学是小波的生命,不写小说他就成了行尸走肉。

    王小波其实是足够幸运的,遇到了这样一个勇敢的女人,欣赏他、爱护他,愿意为了成全他的梦想和才能担当起养家的担子;李银河更是足够美丽的,这种美丽不是外表花瓶式的精致,而是来自灵魂的美感,自立自强的自信和对爱情的勇敢和爱护,从里到外散发着光辉。

    这样的爱情让人非常羡慕,这才是真正的,排除金钱、房子、车子之外的纯粹感情,她跟他在一起,并不因为他可以养活她,而是因为他的才能让她仰慕,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价值观,生活的非常和谐,于是两人选择丁克,不要孩子,到处旅行,他们地位平等,互相尊重彼此的观念,小波尊重李银河的虐恋思想,甚至可以相互交流,给他的写作带来灵感;李银河在社会学研究中也经常需要小波的帮助,去与男同性恋者访谈和实地调研。

    《人间采蜜记》虽然秉持了李银河一贯的论文式朴实的文风,看不到小波式的浪漫,但却从深处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李银河女士的灵魂,让人不知不觉受其吸引,希望活成她的样子。固然因为她敢于追求纯粹的爱情,她能够保持前沿思想并试图说服大众接受同性恋群体,同意同性恋婚姻,更因为她能凭着自己的力量保持自由的灵魂,想相信什么就相信什么,想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一个人在尘世间行走,能够抵御身边各种各样不赞同的言论真的需要非常强大的内心和自信,与跨性恋者大侠的结合就需要面临许多的非议和恶意揣测,然而李女士仍然能够坚持自己,生活得开心幸福。

    这才是女人最应该活出的样子——保持自由的灵魂,爱我所爱,想做就做,自由奔放。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像李银河女士一样真正自由地活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gns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