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十八岁教育婚姻育儿
愿父母与子女间的“天堑”终能变“通途”

愿父母与子女间的“天堑”终能变“通途”

作者: 观观之洲 | 来源:发表于2017-04-18 12:41 被阅读29次
图片来自网络

01

今天总算静下心来,看了会龙应台与其儿子安德烈的书信集:《亲爱的安德烈》。

作为一名母亲,龙应台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深切而又真挚的爱子之情,让人感动不已。其中好些段落堪称经典,经得起岁月的打磨,长期被读者竞相传诵。

在这本书里,我们时而觉得自己就是那酷炫又迷茫、行走在新时代的想要独立和自由的十八岁青少年“安德烈”,时而觉得自己是保守又模范、如同标兵或卫道士的MM龙应台。

两代人之间,常常是至亲至爱,却也是相顾无言,相爱相杀的也不在少数。

龙应台先生在《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这篇中写道:

“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 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

“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这番话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多少人心里依旧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却找不到纱布可绑;多少人意识到两辈人之间横亘着天堑,却找不到桥梁可走。

幸运的是,龙应台没有掉进这个陷阱,她想要重新认识这个似乎突然从14岁跳到18岁的大男孩。

三年来,她与安德烈以通信的方式共同为专栏撰稿,母子俩书信往来共计36篇,不仅讨论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的各种烦恼,也对讨论了道德、文化、美学、身份认同、人文、民主等哲学或社会问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母子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从而对彼此有了全新的认识。


02

《朗读者》其中一期让我印象深刻,嘉宾麦家,或许我们都看过他的谍战片《风声》、《暗算》、《解密》等,猜想他一定是位足智多谋、铁骨铮铮的汉子。

谁料,他在节目中谈及儿子青春期的叛逆(三年将房门紧闭),竟数度落泪,全然不是我想象中的“硬汉”模样。

看得出来,儿子的青春叛逆期使他备受煎熬,却也无可奈何,几次坦言是在替当年的自己“还债”。

回忆起自己当年的叛逆(曾17年没有和父亲说过话),麦家深感愧疚和自责。在儿子赴美留学之际,他悄悄往儿子的行囊里塞了一封长达六页的手写信。

这封被网友们称为“最美家书”的信,一字一句都发自肺腑,读哭了现场大片观众,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世界很大,却是大同小异。也许最不同的是你,你从此没有了免费的厨师、采购员、保洁员、闹钟、司机、心理医生,你的父母变成了一封信、一部手机、一份思念,今后一切你都要自己操心操劳,饿了要自己下厨,乏累了要自己放松,流泪了要自己擦干,生病了要自己去寻医生。”

从这段可以看得出来,麦家对于儿子的海外求学万分不舍与不放心,牵挂之情溢于言表。不管儿子有多叛逆,做父母的,尽管操碎了心,心里的爱却不曾减去半分。

我爱你,真想变作一颗吉星,高悬在你头顶,帮你化掉风雨,让和风丽日一直伴你前行。但这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对不起,儿子,我也不会这么做。为什么?因为我爱你,因为那样的话,你的人生必定是空洞的、苍白的、弱小的,至多不过是一条缸里的鱼,盆里的花,挂着铃铛叮当响的宠物。

以上这段体现了麦家既爱得深沉,又不得不放手的矛盾心情。最终,还是要把孩子从身边推开,让他学会独立。

正如英国的心理学博士西尔维娅·克莱尔所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好在,这封感人肺腑的家书,终于叩开了儿子心里禁闭的那扇门,从此,父子之间又有了真正的“连结”。


03

说到家书,不得不提到著名的《傅雷家书》,这本书摘录了1954-1966年间,翻译家傅雷及其妻子写给儿子傅聪及傅敏的书信。

著名钢琴家傅聪及英语特级教师傅敏的成长与后来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傅雷的谆谆教导。尤其是对傅聪的艺术修养、人格塑造、待人处事等各个方面,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在这本厚厚的家书里,不难看出傅雷对儿子寄予了怎样的厚望!不管是琐琐碎碎、絮絮叨叨的家事,还是语重心长的教诲,或是洋洋洒洒地谈论钢琴的演奏技巧、情感、乐理、境界等,无一不在述说着他的满腔父爱。

或许,傅雷对儿子傅聪有时的确显得有点不近人情,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如此重视家教,重视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并身体力行坚持数十年,实在难能可贵。傅聪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成为了“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更难能可贵的是,傅雷还是很善于自省的,他深知自己在教子方面过于严苛,常自责不已。

一次俩人因“争论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哪一首最重要”,而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双方发生了严重冲突,傅雷后来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也曾对此表达过歉意,甚至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话:“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大翻译家傅雷先生的书信,有时难免晦涩,尤其是谈论音乐派系及感悟时,真是长篇累牍,读起来颇为费劲。但是看到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嘱咐异国他乡的儿子“多写信”,也总是毫不掩饰收到儿子回信时的激动兴奋之情,倒也觉得他增添了几分人情味,变得可爱了起来。

两代人能够做到这样长时间、各方面、深层次的沟通,足以让多少人羡慕而不可求。因此,在与孩子的沟通方面,傅雷应该算是比较成功的典范。

维斯冠曾说过:“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

若两代“礼物”之间,能多一些相互沟通和理解,那该多好啊!

相关文章

  • 愿父母与子女间的“天堑”终能变“通途”

    01 今天总算静下心来,看了会龙应台与其儿子安德烈的书信集:《亲爱的安德烈》。 作为一名母亲,龙应台字里行间流露出...

  • 武汉长江大桥

    天堑变通途

  • 天堑变通途!

  • 天堑变通途

    父亲是一位勤劳的人。快80岁的人了,他依然保持他那勤劳的作风,每天早上4点多就起床,然后抗起撅头到外面逛一圈。虽然...

  • 天堑变通途

    ——余角岭至全郊岭段天路成功开通 王金庄天路余角岭——全郊岭一线,2020年3月4日开工,于今天(3月13...

  • 天堑变通途

    今天是我们最后一天施工了,走在自己开拓的道路上,有一种自豪感!50多米高的山头,变成了大道!走上去,沉甸甸的,那是...

  • 天堑变通途

    这几天打开连接家乡的各个微信群,被一条消息刷屏了:家乡赣州到广东深圳、广州的高铁通车了,一辆辆外观漂亮的“和谐号”...

  • 《天堑坦途》

    天路一曲沁心脾, 天堑通途绕云间。 天上人间美图画, 天际流云现坦途。

  • 奇观

    彩虹风雨后, 飞架在高楼, 天堑变通途, 疑似神仙有。

  • 武汉印象(一)

    设备:手机 地点:长江大桥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愿父母与子女间的“天堑”终能变“通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gpf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