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龄只是一个数字
常去的咖啡厅有位服务员,一直对我很热情。记得那天心情很不好,走进咖啡厅,看到她温暖洋溢的笑容... …
今天正在吃餐时她跑过来和我聊天,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之前有两次她过来问我在干什么,什么职业。有两次她给我点餐时出错被领导当面责怪,我微笑夸她,“服务很热情”。今天我跟她进行了一番短暂的交流。
“你多大了?”
“96年,不过户口本登记是93年。每天上班好无聊噢。”
“我也93年呢。没关系呀,你这么年轻”,我心想三年时间,要努力还是来得及的。
“可是工作生活都看身份证,虽然我真实96年,社会上还是93年的。”
我愣了一下,是的,虽然她出生于96年,可是社会认证是93年,要如何证明她年轻这3年呢?难道待年老比同龄人多活3年?扯淡!寿命压根没有定数。
我一直对年龄都特别的敏感。很焦虑时就会安慰自己“你才 24 岁,还年轻,30岁之前不要过于考虑赚钱”。在外学习,同学一般30岁+,每当同学为我的年轻感到惊讶时我总不免升起自豪;在商场和会议上,当发现同会议者几乎都比我大 10 岁时,我暗自骄傲;那次宵夜,某老总感慨道,“我23岁时还是个大学生,可你已经在创业了”,我表面从容,当晚在日记里得瑟不已。
可是如果年龄只是出生登记的一个数字,难道这个数字就这样左右我吗?28岁结婚,30岁生子,盛行的知乎体:“20岁时做哪些事情会使未来受益”,“有哪些给25岁人的建议”,“写给30岁的自己”… …
好像一个年龄做一个阶段的事情,越年轻越好,有些事情老了就不方便做了... ..这到底是谁下的定义?我何时思想里有了这样的认知?而我们的年龄,不过是户口本登记的一个数字而已。坦白讲,排除这个数字,我们年轻5岁、年老5岁会有很大的区别吗?没有,区别在个人。
论长相,有的三十多岁看起来二十几;论状态,有些人明明二十几岁,却活的枯燥无味如同中年危机;论能力,年轻有为的大把,职场老油条也大把… ...年龄,可并不能说明什么。
而当我们认为年龄能说明什么时,它就真的能说明什么。比如假设我的户口本登记时写多了 3 年,身份证社会认证是27岁,那我现状就是大龄剩女了... …我哪有时间和机会考虑创业,考虑从零开始,考虑学习积累。恐怕考虑的第一件事是找个男朋友培养感情吧。而当我没准备好结婚,为了“大龄剩女”而结婚,可以想象婚姻生活会给我怎样的压力和互相伤害。所谓的年龄,只是一个数字而已,而我们却被数字局限了。可笑吗?
我得时刻提醒自己,别被一个叫做年龄的数字局限了人生。年轻就是相信巅峰还没来,还有希望,还能创造。跑在时间之前。青春,不是面容,是灵魂状态。
二、思想决定出路
我们继续交流。
“你爱好什么呀?”
“我喜欢唱歌。”
“嗯,那你下班可以学习唱歌,网络上有很多的学习资源,也有很多唱歌平台!”,她们两班倒,空闲时间很多。
让她学习唱歌并不是说以后凭借唱歌走出一条路,成为歌星网红什么的,可行性太低了!而是发展热爱,会让我们更自信、更快乐,进入到那个圈子,拥有自己的特长,更容易接触到机遇。我也有过这样的时光,对工作不满、现状不满,却不知如何改变。一般这时我都会选择学习。学习汉语言文学钢琴吉他办公软件知乎心理学,线下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说实话除了办公软件对我的职场带来显著帮助之外,其他的爱好都打了水漂。至少目前看来,对实际生活并没有任何的帮助。
帮助是看不见的,叫做软实力。思维模式、人格特性、创造力、附属技能等是我们的软实力。我学习的那些东东都成了我的软实力的,虽然我并非有意为之。但它们确实使我的生活更美好,幸福度更高。
而即使她目前颇有微词的工作,也是绝对有提升空间的。她为什么看不到?不是能力不足,是被思想障住了。首先自卑,认为自己不行;于没有激情学习突破,没有自信调整困难;于是日复一日。当然通过她茫然的双眼,和之前只言片语的“我不懂网络这些东西啦”,我猜短期内她应该不会考虑自学唱歌。
我问她,“结婚了吗?”她摇了摇头。
这曾经是我最讨厌的一个问句,好像作为一个年轻姑娘,除了婚姻没有其他好谈的吗?在我 21 岁时这样问我的长辈很多(问的是,“有男朋友吗?”),我往往瞪眼愤怒以示。而最近两年这样问我的长辈越来越少,他们会问我“公司怎样?接下来有怎样的计划?是否需要投资?”我才发现,当真正关心你的人问你“结了婚没”,除了寒暄的那一类,还一类是希望你生活的好、但不知道除了让你找个好男人还能给出什么好建议。
思想决定出路。这句话不难理解——是什么主宰行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本质上是思想与思想的差距。
所以,想要更好的生活、工作,提升思维水平至关重要,比提升技术重要的多。最高形式的终极学习是:见微知著、一通百通。
任何行业,本质的东东是相同的,智慧的本质是相同的,表达方式不一样而已。
思想决定出路。任何时候,铭记这一点。
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去看那些本质的东东,去了解形式背后的规律,去了解生活底部的真相。提升思维维度,其他都是附属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