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笔记4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笔记4

作者: 冉冉升起的sun | 来源:发表于2022-08-22 10:58 被阅读0次

一般来说,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主导方,所以师生间一旦出现矛盾,教师还是多自我反思为好。但这不等于说学生是上帝,学生永远是对的。我主张谁的问题就是谁的问题,实事求是。

案例65:为什么你教不好学生?因为你对学生爱得不够,爱的浓度和剂量不够;只要你的爱达到最高的温度,石头也能融化—这几乎成了教育广告词了。

我们不能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都给予温度极高的爱。如果校长这样要求我,我就会满怀爱心、满脸微笑的请求他:“麻烦您爱我一下看看!”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

案例66:至于知心朋友,那是无法预知,无法“定购”,甚至无法追求的。因为“知心”中包含着很强烈的感情因素,而感情,谁都知道,那是求也求不来的,强迫更没戏。

努力去做一些注定要失败的事情(如做每个学生的知心朋友),只能造成焦虑,造成不必要的自责,甚至可能造成“善意的虚伪”,这对教育工作没有好处。

我们尊重学生,尽量理解他们,努力爱他们,这就够了。至于他们把我们看成是恩师,还是知心朋友,还是普通朋友,还是熟人,甚至是路人,那都是他们自己的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去选择。

案例67:我对这个学生并未付出太多的爱,我只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而已。这个学生之所以能听我的话做作业,大概也不是因为我的爱感动了,而是出于我在学生心中的权威。

夸张式的爱的宣扬实际上是在用爱吓唬老师,这种爱渴望而不可及,反而减少了他们工作的信心和勇气。爱是一种很普通的东西,把它弄上莲花座,吹得神乎其神,会捧杀它的。

案例68:想用“关爱”换来学生的“感激”。教师一厢情愿地以为,学生一感激,就会改正缺点。这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的溺爱,感恩的意识越来越淡薄。您想,您的关爱再多,能超过家长吗?家长关爱了那么长时间,那么大的力度,都没能使孩子听话,您的爱怎么就那么灵呢?

教师当然应该爱学生,但是他教育学生主要应靠自己的教育专业本领而不是爱。关爱本身不属于专业本领,谁都会的,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案例69:他们总想用一个类似灵丹妙药的东西解决所有问题。比如我的老师迷信“严格要求”,一旦不灵,他就慌了;有的老师迷信“以身作则”,一旦不灵,他就迷惑了;有的老师迷信“爱”,一旦不灵,他就沮丧了;有的老师信“宽容”,一旦不灵,他就傻了;有的老师迷信“赏识”,一旦不灵,他就晕了。岚月老师迷信“信任”,对“信任”的期望值过高了。所有这些想法都不是没有道理的,问题在于,它们都只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手里一定要有多种武器,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使用,才能解决问题。

案例71:脾气好的老师,偶尔发脾气给学生印象越深,震撼越大,效果越明显。学生都明白,一个很少发脾气的老师居然大骂起来,一定是“真生气了”,这也是一种真诚。任何真诚的言行都有震撼力,即使他是错的,也是如此。

有时候失控老师反而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学生会有一种奇妙的“亲切感”,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心理现象。

案例72:教师使用尖刻语言,不能“出圈”,最好符合以下几个标准:1.决不能侮辱学生人格,不能搞人身攻击。2.就事论事,不能翻箱倒柜。3.在尖刻中,必须有智慧的闪光,要“聪明的尖刻”。4.教师不失身份,不失态。

检验标准是:如果你打掉了挑衅者的气焰,结果没有几个学生同情他,大家反而更亲近佩服你,那就证明你做对了;如果你“尖刻”之后,有更多的同学反而同情被批评者,那恐怕你就做过火了。

案例73:教师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同时,也应该有自己鲜明的态度——既然学生可以选择,教师也可以选择;学生有主体性,教师也应该有。只有在独立的人们之间,才会有真正平等的交流与合作。

在法律和明文规定的纪律面前,是不可以讲什么“个性”的。我说我有闯红灯的“个性”,行吗?所以老师的宽容,原则上只能用在法律和纪律之外的部分,也就是说,只能用在“建议”性质的事情上。

案例75:教师光“宽容”是不够的,他还必须捍卫自己的尊严,他不但应该给学生做出胸怀宽阔的榜样,还应该给学生做出自尊的榜样。他当然不能气急败坏,但是也不能没有个人的严正反应,否则就等于助长歪风邪气,因为不管教师有什么缺点,学生骂人都是极错误的。

黑板上这些字不是我的耻辱,而是书写者的耻辱,这是证据,要“保护现场”。

案例76:对打学生的老师,最重要的并不是三令五申反复强调“禁止体罚”,而是帮他们找到“不用体罚也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这才是真正帮助他们。能和颜悦色解决问题,谁愿意剑拔弩张?不都是逼急了吗?体罚确实常常是教师无能的表现,但是禁止体罚并不能使他从“无能”变成“有能”,禁止是“禁”不出能力来的,无原则地帮腔说好话也“夸”不出他的能力来。

案例78:我觉得比走进学生的心灵更重要的,是界定老师的工作边界,界定老师的责任与权利!

师生之间真正意义上的走进对方心灵在我看来只是个案。有时候我想:我们有什么资格闯入别人的领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与其强调走进心灵,不如强调树立规则,明确职责,明确哪些是分内的,哪些可以不做,哪些是老师的责任,哪些是家长或者学生自己的责任。

“了解”并不算走进孩子的心灵,那只是在心灵门口张望;“理解”才是走进去。但是没有“了解”做基础,“理解”是谈不到的。

现在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教师连“了解”都懒得认真去做,却在那里大谈“理解”,这就相当于站在街上喊“我进屋子了!”这是比较幽默的。

走进孩子的心灵,要不要“敲门”?恐怕还是要“敲门”。硬闯不成“审问”或者“偷窥”了?

感悟:

看完王晓春老师第四部分《师生关系问题》的十几个案例,突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原来总觉得自己心理素质差,总是被学生气得火冒三丈;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无法改变学生;总觉得自己遇到的学生很差劲,埋怨自己羡慕他人…

其实,我们一线初中教师,不管是城市教师,还是农村教师,都会遇到各种“奇葩学生”,因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而且他们深受错误的家庭教育的毒害,或者家长长期对他们不管不问,思想品行、行为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他们家长管了十几年都没有效果,难道让我们当救世主去拯救他们?

也许,我们初中教师都有在课堂上被学生公然顶撞,气得大骂“滚出去”的时候;学生跟你争吵,你居然吵不过学生的时候;学生犯了错误,家长不配合反咬一口的时候…我总会感慨教育的无能,自己的无能,然后自责苦恼,情绪越来越差,陷入一种无底洞的有害循环中无法自拔。

我们不仅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也要反思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还有辩论的能力,有没有在学习?努力提高?遇到问题应该怎么办?

“师生关系”怎么相处,需要我们教师自己去把握衡量,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不能过于亲密,也不能闹得太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笔记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gqi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