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我家门前只有一条小道,车辆是进不来的。那条小道上走过的多是住村里边要去农田干活的村民们。赶着羊走过的,会留下一串串羊粪,牵着牛回家的,牛肚子壮壮的,路上遇见了的人都得让路。春天里,穿着蓑衣的人在小道上留下深浅不一的脚印;夏天里,顽皮的孩子在烈日下的小道上扬起阵阵尘埃;秋天里,挑着一担担稻谷的人在小道上接了龙;冬天里,白雪覆盖的小道和田野融为了一体,分不清哪里是路。
这样的一条小道,原本算不得村里人出行的主干道。只是走的人多了,硬是把一条田间垄子走宽了变成了一条小道。走着走着,村里人对这条路的需求也不一样了。大家希望能通过这条路,外面的车能开进村里来。
于是某一天,这条路仿佛一夜间变宽敞了,走在上面的,不仅仅是挑担牵牲口的人,还多了两轮的摩托车。偶尔经过时,那震耳欲聋的轰隆声,扬起了阵阵灰尘。然而,这条道依然是一条雨后坑坑洼洼,晴天尘满天的土路。车子在上面跑得多了,那铺就的几颗石子儿渐渐不见踪影。
后来没出几年,赶上了国家的政策“村村通公路,户户到家”。这条由村里人一起拓宽的土路很快就变成了水泥路。从此告别了过去的泥泞与灰尘。干干净净地,连牲口都没怎么见着在这条道上拉屎撒尿,倒是跑在这条道上的小汽车多了起来。车多了,这条小道也热闹了。夏天的晚饭过后,三三两两的人群打这条路上经过,一边闲话家常,一边散个步。
这条道,如今是越来越好。来来往往的,有小汽车也有三轮摩托车。小汽车是自家出行的工具,去趟市里或县里,再也不用在大马路边上苦等大巴车。三轮摩托车是自家用来拖货干活的,稻子熟了,把三轮摩托车开到田间拖回来。这条道,宽敞了,就像是村里人的生活路子也宽广了许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