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一种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公式表示为:激励水平=期望值×效价。 在这个公式中,激励水平指调动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期望值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达到目标的把握程度;效价则是所能达到的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2分钟学会“期望理论” 维克托·弗鲁姆介绍
二、解析
1.期望理论公式解析
“激励水平=期望值×效价” 看上去很拗口,实际上可以这么理解,期望值就是做一件事情的可能性,效价就是对激励的渴望度。所以,刚才的公式可变更为“激励水平=可能性×渴望度”
这个理论的公式说明,人的积极性被调动的大小取决于期望值(可能性)与效价(渴望度)的乘积。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越大,估计达到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发起的动力越强烈,积极性也就越大,在领导与管理工作中,运用期望理论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是有一定意义的。
2.激励的三个步骤
期望理论是以三个步骤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
(1)员工凭借个人努力,可以达成个人绩效。
(2)员工相信个人绩效,可以获得组织激励。
(3)员工渴望获得组织激励,满足个人需求。
3.期望理论、需求层次理论与双因素理论的区别联系
期望理论用于研究员工被激励的三个步骤,关注员工被激励的心理过程,因此被称为过程性激励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研究的是被激励的第三个步骤,即“员工渴望获得组织激励,用以满足个人需求”,被称为“内容型激励理论”
三、应用:如何利用期望理论激励员工
1.解决努力和绩效的关系
解决努力和绩效的关系,也就是可能性。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总结过:“容易实现的目标,不足以引起人的兴趣和努力;困难程度适当的目标反而更能让人坚持,并在目标达成后获得满足感;超过个人能力太多的目标,只会使人失望而降低行动的动机”。这里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追求一个各方面比较一般的异形,虽然容易成功但不会有过于强烈的成功感;追求一个各方面比较突出的才男或者靓女,挑战与满足感会更高;但如果让你去追求那些明星或艺人,绝大多数人会觉得不现实而放弃努力。总而言之,选择一个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目标。
2.解决绩效与奖励的关系
解决绩效与奖励的关系,也就是关联性。绩效是公司的目标,奖励是员工的目标。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而奖金、晋升、荣誉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三驾马车”,这“三驾马车”必须是紧密的、清晰的和组织绩效关联起来,才能有应有的激励效果。总是光动嘴皮子,亦或是不及时、不足额的奖励与惩罚,都很难有激励的效果。
乐多港绩效激励“三驾马车”3.解决奖励和需求的关系
解决奖励和需求你的关系就是提升渴望度。这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长项了。及时、适度的提供恰当强度的激励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