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从春耕到秋收,忙到冬季,最重要的“考核”就在辞旧迎新的年夜饭(又叫团圆饭,意味一大家子团团圆圆)里了,虽然叫年夜饭,但并不一定是晚饭或者是宵夜,由于地域差异,每个地方的具体时间点可能都不太一样,有的是地方的除夕,就是正月初一的前一天,这个腊月(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只有二十九那除夕就是腊月二十九,如果有腊月三十,那就是三十这天算除夕;长大后走南闯北,知道了还有的地方团圆饭是放在正月初一的。
我们的年夜饭都是在腊月的最后一天,大清早就开始忙活,虽然进入腊月前前后后都在围绕的过年时节的食物才做准备,但是当天从食材到上桌满满的食物,也是有一定的距离的。第一要紧的当然是蒸猪头,一整个的略微熏过的猪头要洗干净也是很费力气的。洗干净后用灶台上最大的锅开始蒸,要蒸很久。猪头入锅之后就简单的煮个荷包蛋或者是泡个炒米作为早饭,开始一天的忙碌。爷爷奶奶还在世的时候,早期要给爷爷奶奶端一碗荷包蛋,爷爷奶奶吃完后,会将压岁钱放在碗里。小孩子眼里的过年,就算正式开始了。
猪头入锅开始蒸之后,就开始准备其他的菜,猪蹄,也是要好好洗好好的蒸煮一番才会软糯可口,在等待猪头熟的时候,就洗切猪蹄,牛羊肉,鸡鸭鱼,因为猪肉基本都是熏过的,所以洗起来比较麻烦一些,而且量也比较大,过去都是按可以吃到正月十五闹元宵之前的分量去准备,现在大家都懒了,也不准备那么多,也就快了一些。
一般人家的灶台都有3-5个锅,3个是标配,除夕这天全都要派上用场,煮上肉,火炉也是有几个就要用几个,肉都是先单独煮熟,一小碗一小碗的装好,一个簸箕端上堂屋的祭祖台前的大桌子上,最中间当然是放的整个蒸熟的大猪头,猪头越大,意味着来年也就越丰收。泡好茶,倒上酒,给祖宗磕头,沿着祭祖大桌的桌角倒茶倒酒,在中间处烧香烧纸,感谢祖宗保佑。房子前面的地坪上也有一个角落烧香烧纸,放鞭炮,大家就都知道,这家人年夜饭准备的差不多了,都争先能够尽早放鞭炮。
祭祖完成之后,小孩就可以直接掰开享用猪头肉了,沿着牙骨两侧撕裂开,这是我最喜欢的,没有一点油腻感,全是香糯可口的瘦肉,软糯而自带嚼劲,虽然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是在父母面前,就永远都是孩子,所以现在还是可以享用这个时刻的猪头肉,那感觉,真是棒极了。
黄豆炖小鸡,或者蘑菇炖小鸡,萝卜丝炖牛肉,胡萝卜炒瘦肉,青椒香葱香蒜的麻辣整鱼,海带炖猪蹄,单炒猪头肉,羊肉汤锅,胡萝卜炖羊肉,标准的菜品,近年来,年轻一代多出门务工,山里的土里荒芜的多了,居然还出现的野猪,麂子,这些我们小时候基本上都见不到的野味,也不管是不是配得上“年夜饭”这个重要的场合,统统都会作为年夜饭的菜品,还有干的小蜜蜂,和着干辣椒炒一炒,也是香喷喷的脆。长大后待的地方多了,吃的食物也多了,发现很多食物在小时候的乡村基本上都没见过,尤其是各类海鲜,很多都是第一次见。河产品还是有的,小时候就经常去河里抓鱼,小水沟里翻螃蟹,水田里的泥鳅和黄鳝,在夏秋两季是比较活跃的,在冬天就没有了,也没有刻意保存下来用于年夜饭的菜品之一。可惜的是,还没成年的时候,河水减少,垃圾污染严重,上游的乡中心街道全部的垃圾毫无处理的倾倒入河里,河道萎缩,河里洗澡都不能洗了,也就没了什么鱼虾蟹将。可能,再过个三五年的,小河就变成小溪了。
小时候年夜饭都是在12点以前,爸妈爷爷奶奶都起的很早准备,后来,大家都不那么赶早了,年夜饭也到了下午一两点,吃完饭去给祖先坟头上坟,除除坟头的枯草,我能明确分辨的就是爷爷奶奶的坟头了,烧香叩头,老爸放鞭炮,告诉他们,现如今家里一切都好。从小学到现在,转眼他们都去世快二十年了。
除夕夜的洗澡和守岁,也还坚守着。小时候特别不想洗澡,太冷了,每次都极其痛苦这个环节,有时候还需要爸妈的强压手段才极不情愿的去随便洗两下。守岁是好玩的,晚上的小烟花放起来,沿着马路上小孩子成群结队,一家家的去祝福新年,专门穿上一个大口袋的衣服,会被塞满糖果瓜子水果之类的,到了凌晨,还是吃宵夜,所有的小孩都在一家吃宵夜,就更热闹了。大人守岁,是为了来年庄稼地里少些杂草,有个丰收年,小孩子是为了好玩,吃完宵夜,基本上去睡觉了。
过去团圆饭吃的是饭菜,现在的团圆饭吃的是“团圆”,一年到头,难得家人团聚,能远离家乡的都远离家乡,去城里或者务工,或者搬迁变成了正式的“城里人”,所以这团聚的时刻少之又少,现代化的生活节奏加快,不仅仅是城里的生活,也波及到了乡村,每个人都急匆匆的忙碌着自己的忙碌,想跟紧这个时代的步伐,深怕一个不留心,就被时代抛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