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五五寻梦 原创首发 文责自负
17岁那年,我初中毕业,顺利考上了高中。高中校址在县城里,我们家住在离县城50里远的农村,我要读高中必须得住校。
那个时候,学校的住宿条件极其艰苦。房子破旧小,夏天热得喘不过气,冬天冻得张不开嘴。都说读书“十年寒窗”,那时的高中三年,可是“寒窗”的冰点期。
亲眼所见,邻居家比我大六七岁的四哥,他念高中时还是二年制。四哥家境更贫寒,连套齐整的铺盖也拿不出来。
据说他上高中时,仅拿了一张又旧又薄的被子,铺一半盖一半。没等二年高中读完,就被冻出了风湿病,落了个终身遗憾。
那年我考上了高中,父母亲被邻居四哥的经历惊着了。开学前,妈妈就把家里最好的一套被褥给我准备好,又把爷爷穿过的一件羊皮大皮袄改做成一张皮褥子。
我爹又听人说稻草垫子最保暖,可我们家乡也不种稻子,而种小麦。他就突发奇想,就地取材。
9月份开学,也正好赶上了小麦收割完毕。父亲就把那被机器碾压过的小麦秸秆一背一背背回家,买了些线细的铁丝。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中午,父亲把麦秆晾晒在院子里,又把其中的粗枝大叶亲手剪掉,然后,将长的跟长的、短的跟短的秸秆分组在一起。
接下来,再一束一束用细铁丝捆绑起来,取长补短,按照宽一米、长一米八的尺寸,整编成一块床垫子。
母亲拆开四个蛇皮袋子,缝制拼接成长方形大袋子,做成草垫子的外套,既不让质脆的麦秆受挫折,又经久耐用,朴素大方。
一床厚实保暖的草褥子就为我读高中准备就绪。
开学报道了,宿舍里一条六米左右的大土炕,两个灶火口,冬天也能生两个暖炕的小火炉,共住了六名同学。
来早的同学,已经把那两个“热”炕头都给占住,铺好了褥子,我们后来的五个人没有了“热”炕头,他们四个谁也不想靠墙铺褥子,都怕冷。
而我却没有再跟她们去争,因为,我的草垫子厚,铺到中间会显得“居高临下”,一不雅观,二不礼貌。我就自动把草垫子铺在一进门那边的墙脚下,而且一铺就是三年。
既在墙根边,又对着门口,夏天倒是不嫌闷,而冬天,那个位置的确不暖和。想想看,一个三号小炉子的火焰怎么暖墙根?而且,宿舍的门窗也不严实,四处通风。
冬天到了,凛冽的寒风刮起来。那时,学校的碳也不是能让学生们尽情地用来取暖。从教室到宿舍,都是按礼拜发放。一礼拜六米左右的套空大房子,只能领到三筐筐碳生炉子。
要知道,一筐子碳净重至多20斤,那么,三筐子碳60斤左右,要保证两间房子的空间正常取暖,每天也只有10斤碳生炉子(那时候一周休息一天)。
可想而知,当时的住宿条件是何等的艰苦。舍友们的手冻得吃饭握不牢筷子,写字握不住笔是屡见不鲜的。一到冬天,几乎都变成被窝里的“团长”。
能从家里拿几个玻璃500毫升的葡萄糖瓶子的同学还好,她们把瓶子装满热水,放在被窝里取暖。
可水房的热水也不是常有,只有吃饭时给放一个小时左右,赶紧点的同学就能打上热水暖被窝,手慢的同学打不到热水只能挨冻。
然而,我念了三年高中,与其他舍友相比,所受的冷冻却少了许多。我的那张父母自制的草垫子,咋一躺上去,不是有多么明显的热火,可不冷。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才慢慢发热,直至与人体正常体温持平、并给予我如投在母亲怀抱中般的温暖,而且它的温度会保持好长时间,说一天也散发不掉,一点也不为过。
别看那简单的小麦秸草垫子,夏天土炕不过火,铺着它却能预防身体受潮着凉,冬天过火不足,躺在它上面,能抵御炕上的寒气袭人,并能锁住身体温度,保持了被窝的温度,而且,还有越睡越热的感觉。
冬天,我没有当过“团长”,夏天,我没有受过潮湿困扰。那张草褥子,整整陪伴了我三年,体贴着、温暖着我,令我至今留恋、感怀。
我高中毕业后,妈妈把草垫子妥善保存在闲房里,没有让它受过风吹日晒及雨淋。直到十几年以后,我侄女儿上高中时,我妈又把草垫子给她拿出来。
侄女儿又铺在床上,陪她暖和了三年。草垫子离开了我的妈妈,陪伴完侄女,就只剩下温存的记忆了。
每当想起它,我的心里总会洋溢着两股暖暖的爱流,一股是来自父母发自内心的爱,另一股是小麦秸秆那种纯天然恩泽万物的爱。
一张草褥子,一辈子温暖如初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