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下雨了,时大时小,时疏时密。

坐在“贵地”的一窗落雨前,突然想起在家乡的时候还是认识几个贵州人的。
同学的妈妈就是其中一个,幼儿园时结识了她的女儿,也结识了她。一个矮矮胖胖的中年妇人。18岁到浙,嫁给了同学的爸爸,从此开始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印象里不太有穿干净衣服的样子,从外面的田地忙到家里的锅灶,靠卖蔬菜养育一儿一女。冬天去她家,她的手因为削整青菜肿成一对小球。
邻居的媳妇亦是贵州人。听说原先在家乡已经成婚,育有二子,后来独身一人随着打工潮来到东部,端过盘子,开过理发馆。慢慢地,认识了本地单身男子,见识了另一种生活,最后在邻居家落脚,遂回乡与丈夫离婚。邻居是个年近四十的单身汉,老母亲十分盼望抱上孙子。这个勤快的小女人跨进家门的那一刻,她满心欢喜。现下孙女已然亭亭玉立。
还有一位大学隔壁班同学,我在中文一班,他在中文二班,是我读书生涯见到的唯一一个贵州人。起先注意他是因为外貌,没见过这样矮小的男孩子,又黑又瘦,大学四年除了校服只穿一身衣服——黑底银条纹的西装,冬天的时候隐约感觉到他的寒冷。上大课听他回答过一次问题,声音很轻,面容羞怯。
最后一次在家乡看见“贵州”两字是在火车东站,六月份,我去站里接一个朋友。从电梯下去,有一人背着大包从我身边拐过,那包和他身高差不多,鼓鼓的,遮住了身形,没看清容貌。他走到前边和两个朋友站在一起。电梯上相对静止的瞬间我发现他们三个的包一样,上面印着“武警贵州省XXX支队”。远道而来的客人。
就这些了吧,见过一眼的都算上了,路途遥远,能在浙地遇见并且留存些许印象挺不容易了——但我从没想过会与“贵地”有缘分。
支教是我读师范以来的梦想,然而说实话,只身一人深入山区,我远没有那样的胆量,所以这个梦就一直放着。读研时就听说区里和台江县结对子,每年要派教师过来,于是,今年六月份毕业,九月我就在台江了。
站在这里,亲眼见到,一切为真。
此地的妇人热爱高跟鞋,初来纳闷,因为山地起伏,不少路都有坡度,高跟鞋岂不坏脚?后来一想,若无此鞋,人都太袖珍了,像在小人国里,萌态可掬。想起家乡的两位“女贵人”,空暇时的确爱穿这样的高鞋子,可能以此为美吧。尽管各人审美有殊,但我总认为一个地方的人只要爱美,就一定是安全的,一定是有希望的。——因为爱美,所以不忍心破坏;因为爱美,所以心中有炽热的向往。

路遇这边的百姓和学生,又想起大学隔壁班同学,瘦瘦小小的个子,大多数人都是这体型。无论男女,目光所及,没有胖的人。许是与饮食、日常劳作有关。植物不含脂肪,饲养的动物——鸡、鸭、牛、羊等一律放养,大多在山上,皮与肉之间鲜少有油脂。加之喜辣,加速新陈代谢,即使吃了端坐不动,堆积的脂肪也不会多到哪去。更何况劳作之事都要上山,小孩上学要走的山路我已见识,蜿蜒环绕,走到最后书包都拖在地上。总之不要怕变胖,只恐太瘦,东部沿海为人父母的,看了估计更心疼。

路上见过几个当兵的,说的是普通话,应该是外地兵源,然而几年下来个子没变,也是又瘦又黑,谈笑间露出一口白牙齿——发现自己听见普通话都觉得亲切了。
嗯,有点点想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