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读书
读书观影||佛罗伦萨史和美学艺术

读书观影||佛罗伦萨史和美学艺术

作者: 猫的左耳 | 来源:发表于2018-12-14 19:39 被阅读3次

    中学时期因为无休无止的考试,几乎耗尽了我对历史的兴趣。也是从这一两年开始,偶尔听听老师的解说,逐渐开始唤醒对历史残存的一点兴趣根根。

    有个休息日,天气很好,亲自用脚丈量完14公里的城墙,去了知无知文化空间休息,遇到放映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赫赫有名的美第奇家族的影片。

    恰好前些时候,听过老师讲解马基雅维利的佛罗伦萨史,因此不是对于影片两眼一抹黑。

    影片是一个系列,四部。第一部是讲述美第奇家族第一代的发展银行业,为后来的掌权奠定物质基础。第二部就是美第奇家族第三代罗伦萨作为实际控制人,笼络平民阶层采取的措施,扶持救助以获取他们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对于文艺的支持和实践,比如慧眼识英雄,达芬奇,春,维纳斯的那个画作者,开学校,将瘦小的,富有天分的pg和自己的孩子领回来一起培养等。

    其中,提及到的马基雅维利在这一时期写了《佛罗伦萨史》一书,却并未获得掌权者的青睐。

    顺带说下这本书中,虽然是从政治学讲述历史,虽然在书中几近将罗伦萨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人,却表达出罗伦萨对于孩子溺爱的不赞同。在今天的社会里,女权主义们呐喊其中之一的丧偶式育儿看来,罗伦萨的行为,是多么符合暖男合格的慈父。哈哈哈~

    观影之后有讨论会,提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艺术是不是独立于政治之外的呢?

    波利特是美第奇家族鼎盛时期洛伦佐时期的座上宾,洛伦佐给他宽松的环境让他发挥才能。洛伦佐开办艺术学校后,又发现了13岁的瘦弱但很有天赋的米开朗琪罗,带回家中同自己的孩子一起抚养。

    在美第奇家族掌权时期,波利特的画风都是祥和,温暖,唯美。后来在洛伦佐死后,佛罗伦萨城中另外的掌权者反对奢靡,城外一场大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女人们把首饰珠宝扔进火里,孩子们把玩偶娃娃扔进火里,凡是被称为或有嫌疑被认为奢华的东西,包括许多艺术作品(怎么脑子里出现了焚书坑儒的场景?)全部要扔进大火里。

    波利特举着他的画——xxx 依依不舍的眼神,非常痛苦和纠结,把画扔进大火中。

    在今天我们似乎不能理解。

    然后,为了迎合新的掌权者,画的内容转为宗教题材,画风也尽显痛苦和压抑。

    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艺术。

    而 将近十几年后的米开朗琪罗,创作大卫时,历时三年,展现出来的是反抗精神。

    波利特的画,在美第奇家族掌权时,波特像千里马遇见伯乐一样,受到欣赏并且得到优待,他有宽松的空间和环境,不受限于政治,不需要刻意迎合掌权者,尽可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潜能,寻找新的灵感和尝试创新。

    那个时期,他的画,表现的也都是一片祥和,温暖。表现出来的美,外行人看了,也让人觉得很舒服,心灵安宁的感受。即使是裸体,却不会让人联想到一丝邪念。

    在看这个纪录片之前,是没有看过介绍的,绘画界历史和人物我也是不曾了解的,所以我自己认为是没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

    美的东西是什么?让人舒服,可以不受外力就能被吸引,而且沉浸其中,被外力强制拉出还回味无穷。

    就像南朝·梁·萧统《七契》:“初音鱼踊,馀妙饶梁(余妙绕梁),何止田文慨慷,刘靖心伤而已哉!”

    就像孔子在齐国,欣赏到[[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

    而对于绘画,音乐,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现在我们大多数人又是什么态度呢?

    艺术的治愈作用:艺术是通往幸福和心灵安宁的一条道路

    幼年时期对于美学,对于艺术接触也少,甚至想过:艺术有什么用呢?不能吃不能喝的。那个时期大部分精力确实在衣食饱暖得生存问题上。

    然而听老师讲哲学,提出某位哲学家的观点:宗教,艺术和哲学是通往幸福和心灵安宁之路。

    也在生活中验证了许多例子:以为自己有了房子就能快乐,然而住进自己的房子后仍然不快乐。只有在阅读中才有一阵安静和愉悦;

    遭受生活中创两年失去丈夫、儿子的一位中度抑郁的老师,几年的时间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也是恢复了往日的神采,眼睛里有了光。问起来她说,朋友送了一本厚厚的中国建筑美学画册(大概是这名),她说以前从来不看那种书,又厚又看不进去。那本书里全是画,字很少,偶尔翻一翻,翻着翻着,就看进去了,暂时忘却生活的苦痛。

    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会看汪曾祺的书,她自己是老师,喜静不喜动;

    再就是实在不想看书不想动的时候,依靠着意志力抄写佛经。

    哪怕开始不过脑子只是简单重复的抄写就当练字,抄着抄写也抄进去了:这个字横笔画写的不错,那个字结构有待改进。

    抄着抄着也会去研究佛经的教义。

    你看,汪曾祺的的书是文学,文史哲不分家,对应了哲学;抄佛经呼应了宗教;看画册是属于艺术范畴。同我分享的武老师说,她敢保证这个老师之前没听说过这个理论:宗教,艺术和哲学是通往幸福和心灵安宁之路。

    美学基础教育的缺失。

    小学时候的美术课,完全没有“美学”的概念,就是画画玩儿。买水彩笔,2B铅笔,印象里上过几节素描课,内容完全不记得。

    大学的美术概论,也只是记得课程名称,可能是自己总跑神儿,没好好听课吧,对于美术,美学的概念几乎是零。

    倒是浏览过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建筑方面的一些资料和图片,算是开始接触建筑美学,但是连启蒙也称不上。

    去看美术展,也是在同行的人快点快点的催促中走马观花。

    不只是我,武老师也跟我讲,她小时候,家乡有位很有学问的老师,暑假期间,免费教村子里的孩子们教画画和琴,幼年的她曾大言不惭的说,学那个干嘛,有什么用,寒假挺冷的,还不如家里呆的暖和,暑假还不如自己睡个午觉玩儿一下午。

    现在想来,对自己曾经的无知汗颜,还有对于美学教育的启蒙机会的惋惜。

    她去参加一场讲座,授课的老师说到“审美水平的下降’,举例说道附近某处建筑,下面的学生一脸茫然:我不觉得丑 ,挺好的。就像风靡中国的儿童动画片,熊大熊二的卡通形象,我是真心觉得丑,是否可爱是另外一码事。我们的孩子们从小在这样的美学环境中生活,处于这些较低审美水平的环境中,习以为常,很难甚至无法分辨高低和美丑。甚至丧失了对于“美”的欣赏和判断能力。

    我们都被“学这个有什么用,学那个有用干嘛干嘛”的实用主义牵着鼻子走,学对于毕业工作有用的东西,学那些对于职场有用的东西,学那些能挣钱甚至快速变现的东西。“无用”的事物和东西少有人问津。

    太过功利。而“功利”都被人们习以为常。

    我很感谢我大学时第一位辅导员,进校门第一天起,面对着大教室里三百号人,一个瘦小的身影,拿着麦尽自己最大声音给新生们讲话:你们不知道未来什么知识可以用到,因此现在遇到什么知识就学什么,不要想这个有用那个没用,你不知道未来突然什么时候要用到现在遇到的知识,

    否则,

    你只会说,嗳,以前有碰到过,可惜没好好学,现在不会。

    就像织网子,遇到不同学科不同范畴的知识,你先编织网子的大架构,再一点一点往里面填,织密织细,织一张知识之网。

    总有一天你会用到它。

    即使用不到,又有什么关系?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也很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观影||佛罗伦萨史和美学艺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hhn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