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天气预报发布寒潮预警消息,全国大多数地方将迎来第一轮寒潮。扬州也未能例外,昨天下了一天的小雨,到处湿漉漉的,晚上更是狂风大作。
今日晨起时太阳已经出来了,拉开帘子很意外的发现蓝蓝的天空朵朵白云飘,可是风依然很大,有些犹豫要不要出门。吃过早饭,收拾完毕,发现不得不去一趟菜市场,家里的菜不多了。虽然楼下就有超市,可是心里惦记着菜市场的新鲜鱼头,哎,馋虫又犯了,又想喝鱼头汤了。
扬州印象之四(菜市场)
超市的东西不是不多,不是不好,可我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到底少了点什么呢?大概少的就是菜市场鸡飞狗跳的热闹劲儿和讨价还价的世俗烟火气儿。去菜市场逛的是什么呢?逛的就是浓浓的生活味儿。
我总觉得,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是不介意经常去菜市场逛逛的。
我最近常去的菜市场是8月下旬来扬州小住无意中发现的,翻照片看了看确定的日期是8月26日。这个菜市场规模一般,出入口也有些简陋,如果不注意还真不容易发现。这么说吧,菜市场其实分内外两个,里面的是固定摊贩,多是肉类、豆制品、干货,也有蔬菜摊,由身穿制服的人员管理。
外围的比里面的大很多,品种也多很多,有日常用品、花草、小吃、水果、新鲜蔬菜、调料,以及各类飞禽走兽。
扬州印象之四(菜市场)
我喜欢逛外围,在外围买的菜也最多。外围卖菜的多数是年龄偏大的老头或老太太,面前用蛇皮袋或小框子摆着菜(特别像我小时候老家集市上卖菜的),一看就是自家地里种的,新鲜,水嫩,让人忍不住想抓上一把就下锅炒。他们多数操着我听不懂的本地方言跟我打招呼,我若不买便礼貌地笑笑。若买便问价格几何,多数时候问也白问,虽然我已经尽量调慢语速,也尽量仔细听他们说了,可还是听不懂,索性要多少自己拿,然后比划着付钱。
扬州印象之四(菜市场)在外围买菜需带现金,因为多数不支持手机支付,我第一次来时不知行情,拿起手机问二维码在哪里,老太太叽哩哇啦了一通我也没听明白,旁边站着的一个人“翻译”了一下我才明白老太太说她年龄大了不会使用手机……今天在一家光顾过三四次的中年妇女处买了9元钱的青菜,她说再加两个青椒一共10元,我笑着说:“哎呀,兜里只有10元现金了,还要买别的,可怎么办?”她咧开嘴一笑:“那你先买别的吧,明天再给我。”我一愣,说:“明天我可能不来了呢。”“那就后天,你啥时候来啥时候给,都行!”本来觉得风吹着凉飕飕的,听了她的话我瞬间暖了。她听不出我不是本地口音吗?如果我以后不来了呢?10块钱的事不是大事,却是两个陌生人之间的一份信任,谁说南方人斤斤计较来着?
扬州印象之四(菜市场)
在外围菜市场里,我见到了许多小时候经常吃的菜,比如笨黄瓜、笨苦瓜、笨芹菜苗、笨香菜、笨蒜苗、红豆角、红薯梗、雪里蕻、荸荠……之所以在这些菜前加个“笨”字是因为这些菜保留了食物本来的味道,或清甜或苦涩或辛辣,不似某些变异后的新品种有颜值无滋味儿。我也见到了许多我没有见过的菜,比如慈姑、水芹菜、颜色和形状各异的萝卜、叶子如硬币大小的青菜……
扬州印象之四(菜市场)
外围菜市场里除了青菜的品种多,就是各类飞禽走兽了。记得有人调侃说,北方人看《动物世界》就是看动物世界,南方人看《动物世界》则是看菜谱,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北方人对吃的比较粗线条,不似南方人善于发现和勇于尝试。除了常见的活鸡和活鱼,我还看到了北中原菜市场里不常看到的鹌鹑、鸽子、鸭、鹅、泥鳅、刺猬、河蚌、乌龟、虾、螃蟹等,活蹦乱跳地为市井生活增添气息,完全没有不久以后被端上餐桌的忧虑。
扬州印象之四(菜市场)
鱼很便宜,十元钱可以买差不多二十条小鲫鱼,摊主三下五除二开肠破肚,拿回家洗净,直接熬汤,或用葱、姜、盐、酱油、料酒腌制一个小时,裹上面放在锅里煎至两面金黄,可直接吃也可加水加料煨。在北中原买鱼通常是指买一整条鱼,在扬州可以买一整条,也可买杀好分好的。我第一次买鱼头花了三块钱,煲了一锅鱼头汤,便宜哭了。今天用煲好的鱼汤下了几片面,佐以紫菜、葱花、盐,和先生一人一碗,吃的心满意足。
扬州印象之四(菜市场)
记得看过网上有一个帖子说南方人和北方人买菜的区别,大概意思是说北方人买菜豪爽,南方人相对来说显得小气。比如买白菜,北方人一买就是几十斤,南方人一买也就半棵。我觉得这个一是和买菜者的生活习惯有关系,有些人不嫌做菜麻烦,不喜欢吃剩菜,买一点菜够吃就行,现吃现买。二是南北温差大,北方温度普遍低于南方,有利于菜的保存,南方即便是冬天也是湿冷,室内室外一个样,不如出去买个菜运动一下取取暖,锻炼锻炼身体。因而,我基本一周去菜市场至少三到四次,每次花一个小时左右,我认为是值得的,有必要的。买新鲜蔬菜,做可口饭菜,吃出健康身体,何乐而不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