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
众所周知,我们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当阅读与知识紧紧挂钩,那这样的阅读指向便是紧贴第一套大纲的扩展性阅读,及两套大纲的深度配合。
文章第一自然段指出,扩充性阅读要在学龄中期和学龄后期进行,主要阅读内容不再是自由拓展或者兴趣性阅读,而是要进行科普阅读和科学著作阅读。一则因为在学龄中高段,学生拥有了阅读科普类读物的能力,能将阅读与现实生活进行延伸,融合。二则学生必须依靠扩充阅读构筑理解关键知识也就是第一套大纲的智力背景。有经验的老师应当用大纲以外的知识的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为学生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让学生看见越出必修的大纲教材的可能性,激发阅读的兴趣。
那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帮助学生靠阅读去扩充知识呢?毕竟课外阅读是有门槛的,是需要老师引领的,例如很多孩子和大人一样,很容易陷入舒适区阅读的氛围,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孩子避免同质化阅读,要鼓励孩子增加阅读种类。另外,教师如果有能力和时间,则可以引领孩子们进行经典研读,教给孩子读书和批注的方法,这样练习多了,一本就顶很多本。还有就是文章中提到的,当我们在教学大纲里遇到一些难懂的章节,而理解这些章节才能读懂其他章节,这时候,补充或扩充课外的有目的,有指向的阅读就是必要的。有经验的教师就会在学生学习这些章节之前或者之后或者同时,让学生阅读一些科普书刊。总之,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毕竟,一些难的概念是无法直接给予学生的,必须依靠阅读抵达理解的境界,一句话:知识既指向精神也指向智力的提升。
无论现实的中高考,还是学生平时上课的现状,都告诉我们:仅仅依靠学习第一套大纲也就是只看教材的学生,是无法适应和真正掌握教材所指向的全部内容的,教材学习就像被挤干了水分的营养,必须依靠第二套大纲的有力补充才能让第一套大纲的学习丰盈,效率高,所以,如果教师有能力将第二套大纲阅读作为课程,结构性的,有指导性针对性的指向课本补充阅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才能被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才可能充满创造力,而我们学习的终极目的不就是创新吗?阅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课程,毕竟只有足够的量的累积以及专业指向的阅读累积才能真正达到质的提升。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的最后强调:在课堂上讲解新教材以前就让学生积累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需要智慧),这是一个值得一线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