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海文荟亲子教育深度思考
从“读书无用论”的观点看中国传统教育

从“读书无用论”的观点看中国传统教育

作者: 苏世摆渡人 | 来源:发表于2020-03-05 21:10 被阅读0次

    读书是否有用,这样的争论似乎是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出生、成长,不绝于耳的话题。

    读书无用论的口号,最早产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特殊时期。

    之所以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延续至今,源于现有教育体制下,将所有的孩子按照统一模式培养,忽略了个体差异,导致的读书效率低下甚至学生负向成长。

    学生投入的时间金钱没有及时的回报,面对就业后的巨大心理落差,形成的一种群体性情绪宣泄。

    80后90后大多已为人父母,依然有相当的人仍处于生存挣扎期。他们之中,不乏有受过较好基础教育的人。

    学生时代,接受的观点是读书改变命运,然而毕业以后发现学校学习的知识在社会中很难有足量的发挥,靠着学生时代读书收获的知识,远不足以体面地生活。

    加之人情社会造成的关系至上论,这一批父母开始自我怀疑。没有后期及时学习,补充社会技能,靠学生时代的基础知识,只能换回一份透支精力,收入微薄的工作。

    成长和工作的挫败感导致产生了稀缺心态,进入低纬度循环,即

    没有钱——加大工作量——精力下降——工作效率下降——加大工作强度和时间——没有业余时间学习、健身、社交——成长路径变窄——失去晋升——没有钱

    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疲劳会带来持续而严重的挫败感,这一消极观点的发泄口,自然归咎于读书带来的“祸害”。

    随着80后90后逐渐为人父母,他们的态度将逐渐影响下一代。因此,关于读书是否有用的争论,还会持续。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把孩子培养成拥有独立思考和判断力的个体,能够辩证地看待社会,进而产生超脱于个人狭隘意识的更高层次行为。

    然而可悲的事,大多数学校只是按照传统模式,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统一思想,弱于思考的人。

    这样的人,如果大学阶段仍然缺乏独立思考和执行力。毕业后将远不足以应对社会的挑战。

    类似于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这种高考工厂,这种“标准化流水线”的学生,在人生最宝贵阶段,学到了统一而固定的知识,消磨的是个性和天赋。

    这是令人可悲的事,18岁毕业进入大学,再进行价值观养成,为时已晚。

    不同于统一而固化的应试教育,读书真正的目的是树立长久而深远的学习观,这种习惯的养成,造就的知识和气质,伴随着成长并不会消退,反而会更加明显和受用。

    唯一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知识投资方式就是读书,一个长期读书的人,和一个几乎不看书的人,表现出的一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

    人的价值观成长周期分3大阶段:

    0到7岁,属于印象期

    这一阶段主要受家庭和初级学习的影响,尤其是父母,对孩子价值观的养成起到决定因素。

    这一阶段的孩子通过模仿,来判定事情是否正确,如果父母持续提供读书的积极言论,孩子将判定读书是一件正确的事。

    父母通过正确的示范,引导孩子通过模仿养成读书习惯;父母通过讲解应用,让孩子体会到读书带来的成长体验。

    8到13岁属于养成期

    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接触校园教育,对其固有的认知体系会产生一定的冲击。

    这时候,父母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只需巩固看书学习的习惯,并且持续验证看书学到的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巩固孩子对于读书的认知判定。

    14到21岁,属于动荡期

    这一阶段的孩子逐步有了独立思考和判断力,开始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评判事物是否正确。

    这一阶段的父母,不需要频繁介入孩子的日常,在读书的观点上,更多是为孩子解惑,鼓励孩子坚持想法。

    孩子的习惯,很大程度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对于学习的态度,父母采用双标的方式区别要求自己和孩子,已然是一种家庭常态。

    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打破“读书无用论”的关键在于父母习惯的养成,并且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从而树立起读书的习惯、汲取知识的方法、应用知识的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读书无用论”的观点看中国传统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hxkr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