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
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一生中,贫困、疾病、失意、孤独等种种磨难折磨着他,其中最大的灾难是耳聋给他带来的痛苦。
贝多芬28岁时,由于疾病,听觉就开始减退,到了48岁,再优美的歌声他也听不见了。他只能用书写的方式来和别人交流。
即使这样贝多芬仍进行着创作。他的不朽名作9部交响曲的后七部,都是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的。而其中的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九部交响曲被认为是永恒的杰作。
他用敏锐的观察力来感受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为了起草一部曲子,他经常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反复推敲,精心锤炼。例如第五交响曲的创作,他就花了整整八年的时间。
贝多芬在给他的兄弟卡尔和约翰的信中倾诉了耳聋给他带来的莫大的痛苦以及他战胜疾病的决心:“在我身旁的人都能听到远处的笛声,而我却听不到,这是何等的耻辱啊!这样的情景曾把我推到了绝望的边缘,几乎迫使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我的艺术,只有我的艺术要我活下去。”贝多芬在这种困境中曾大声疾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为了艺术,他牺牲了平庸的私欲,战胜了一切不幸。他说:“牺牲,永远把一切人生的愚昧为你的艺术去牺牲!艺术,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
贝多芬的一生是不幸的,作为一个音乐家却失去了听觉,为了挚爱的音乐他终身未娶,但他却为这个世界创造了快乐。
贝多芬始终没有找到终生伴侣,终生未娶,但是其情感经历是相当丰富的。
1800年,贝多芬被16岁的贵族小姐琪丽爱泰迷住。由于出身的天壤之别,最终使他们劳燕分飞,使得当时深受耳疾扰的贝多芬差点为她自杀,并为她创作了享誉世界的名曲《C小调月光奏鸣曲》。
1804年贝多芬与寡妇约瑟芬产生了感情,但二人最终因身份地位相差悬殊,失之交臂。
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就感觉到了自己的听力日渐衰退。这是因为他经常长时间地弹琴,而导致听力严重受损害。对于视音乐如生命的贝多芬来说,失聪无异于夺取他的生命。就在这个候,他的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这接二连三的的精神打击将逼至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他甚至写下了遗书。
然而,对于艺术的热爱和追求鼓起了他战胜病痛和绝望的勇气。他说:“是艺术,正是艺术留住了我。在我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绝对不能离开这个世界。”他勇敢地向命运发出挑战:“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休想让我屈服!”据说贝多芬耳聋后,用嘴咬着小木棍顶住钢琴,靠感觉琴弦的振动来作曲。
可以这样说,《命运交响曲》表现出了贝多芬一生与命运搏斗的勇猛精神,并由此成为一首深受世人热爱的英雄,意志战胜宿命、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旋之音。
其实早在完成《第三交响曲》之前,贝多芬就产生了创作这首交响乐的灵感,他总共用5年的时间来对这首曲子进行精雕细啄,终于他在1808年对外宣布大功告成。它开始时的四个音符刚劲而沉重,就好像是命运敲门的声音。
再加上贝多芬在第一乐章的开头写下一句发人深省的警语“命运在敲门”。进而此部作品被称之为《命运交响曲》。这部作品首演前,管弦乐团只排练了一次,排练过程中有人出了差错,贝多芬不得不停下重新开始。当时的条件很差,演奏厅里特别冷,由于节目太长,当《命运交响曲》开始演奏时,人们已经是又累又冷,情绪受到很大影响。
结果,这次首演没有引起很大的影响。但一年半后,《命运交响曲》再次上演,顿时引起世界轰动。有人在杂志上发表评论说:“强光射穿这个地区的夜幕,同时我们感到了一个徘徊着的巨大暗影,降临到我们头上并摧毁了我们内心的一切,除了那无尽渴望所带来的痛,一种让人们在欢呼声中燃起那份喜悦倒下逝去的痛。这份痛在耗费爱、希望和喜悦却不将他们毁灭的同时,让我们用尽所有的激情迸发出一种全身心的嘶声呐喊。唯有经历了这样的痛,我们才能坚定地活下去,成为灵魂的坚定守望者。”
很快,这首交响曲成了每个演奏会的重点曲目,也成了古典音乐的标志。
1824年5月7日,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仍然由他亲自担任指挥。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贝多芬却丝毫听不见如山似海的掌声和欢呼声,直到女歌手温葛尔把他的身子拉向观众时,他才明白是怎么回事。终场后贝多芬感动得晕了过去……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观众面前。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他极大地扩展了交响音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大大增强[7]。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手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形式结构,动机型的主题运用和动力性的乐思发展,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建立在功能体系上的变音体系,成为他的和声风格特征;灵活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和力度对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对位法的运用,乐队音响的组合,钢琴音乐的写作都有鲜明的特点
最集中体现了贝多芬的思想发展和艺术追求的是他的九部交响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内容丰富多样,规模宏大,比起海顿、莫扎特的交响曲来要复杂得多,最突出的是它尖锐的矛盾冲突,英雄气概和积极因素,音乐形象总是在矛盾的冲突和对比中展示,在手法上,发展了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他使奏鸣曲式各个部分规模扩大了,增强了对比性和戏剧性,展开部作为中心部分更是激烈的冲突,
贝多芬为他的第五交响曲花了八年左右的时间辛勤劳动,才得以完成,毫无疑问,《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本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
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C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乐章的开始由单簧管与弦乐齐奏出著名的四个音动机,并发展为第一主题,即命运主题,极富男性粗壮的气息。通过圆号对第一主题的号角式变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自由变奏曲。第一主题抒情、安祥、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与之对应的第二主题先由木管奏出,后由铜管乐器奏出豪迈的英雄凯旋进行曲,表现了战士们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3/4拍子。诙谐曲形式。在这一乐章中,命运主题的变奏依然凶险逼人,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跃跃欲试的曲调后,乐队奏出旋风般的舞蹈主题,引出振奋人心的赋格曲段,象征着人民参加到与命运斗争的行列中,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在低音乐器震撼人心的渐强声中,不间断地进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题是乐队以极大的音量全奏出辉煌而壮丽的凯歌,如长河般浩浩荡荡,表现了这一场与命运的斗争最终以光明彻底的胜利而告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