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第一回在全书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作者在这里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及缘起,几位关键人物也在此登场,作者写作本书的根源动因、立意本旨都在这里。除此之外,几位仙风道骨之人的彻悟真言作为此篇故事的点睛之笔,读后令人沉思。
此书从何而来?
此书名曰《石头记》,大家都晓得这“石头”。当年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这块顽石便是故事当中宝玉的那块“劳什子”玉了。这自炼通灵后的顽石,经骨格不凡的僧道二人携入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宫中,等待经历一场红尘劫数。那是因为,此番正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尚未投胎入世。
只因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得以久延岁月。后受天地精华,雨露滋养,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因尚未回报浇灌之恩,故其五内便郁结着缠绵不尽之意。
这绛珠仙子,想必大家都知晓,便是书中的林黛玉了。她下世为人仅为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德,以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而那神瑛侍者则是贾宝玉,“通灵宝玉”即被夹带其中,跟随着他们经历一场炎凉世态中的悲欢离合。
此乃《石头记》,书写于此块顽石之上。后经几世几劫,一空空道人路过时,从头到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后,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由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增删,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题曰《金陵十二钗》。
书中所记何事何人?
那么书的作者是谁?这是可以肯定的,是曹雪芹。但,在书中第一回中,曹公是以第三人称讲故事的身份出现。说,作者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将真事隐去,于是,第一影射人物出场——甄士隐(真事隐)。后作者又自悔风尘碌碌,一事无成,下笔无文,便用假语村言演出一段故事,第二影射人物出场——贾雨村(假语村言)。
在这里,曹雪芹不仅以其二人的人名的谐音来暗示故事的虚伪荒诞,更是通过二人的出场拉开故事的帷幕。其中的真真假假,如太虚幻境那副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甄士隐
当那一僧一道携了“蠢物”而去,便招来甄士隐梦入太虚幻境,一睹“通灵宝玉”真颜。而待他梦醒,抱着小女英莲来至街前,又有一僧前来风言风语:“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舍我罢,舍我罢!”口内又念四句言词预示英莲和他的命运: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也就是不久后的元宵佳节,英莲由名叫霍启(祸起)的仆人抱看社火花灯时走丢,被卖作丫鬟(更名香菱),后又被薛潘(雪澌澌)收房为妾。而甄士隐所有家业也因不久后的三月十五葫芦庙的一场大火毁失殆尽。
造化弄人,甄士隐渐渐家破财尽,接近暮年时,竟渐渐露出下世的光景来。一日,甄士隐在在街头偶遇疯癫道人,在精切解注了他的《好了歌》之后,心中彻悟,跟随疯癫道人飘飘而去。
不难理解,一僧一道,当是甄士隐了悟之道上的贵人。如他们在太虚幻境对其所言: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不要忘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
贾雨村
甄士隐悟道走是走了,但还留有和贾雨村的那段故交,甄府丫鬟娇杏也和贾雨村有着一面之缘。
贾雨村,姓贾名化(假话)。进京考取功名,因行囊路费一概无措,暂居葫芦庙中安身,以写字作文为生。甄士隐慷慨相助,不料这贾雨村还真考取了功名。
如此,真事隐去了,甄士隐也就撤离人间是非。倒是贾雨村入得官宦,在红尘中假语村言,逐渐风生水起。
一僧一道、空空道人、甄士隐的彻悟真言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有相当多的文字来描述这人世间的起伏不定,倒是访道求仙者的乐得自在、无欲无求,最是长久。
如,那一僧一道回答顽石请入红尘时的一段话,书中如是说:
二位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又如,石头回应空空道人的一段话,书中如是说:
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功夫看那治理之书。
再如,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以及甄士隐对它的解注,更是一语中的,点破无数梦中人。摘书中一小段文字: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第一回结束,故事刚刚开始
第一回,是整部书的引子,自此,庞杂而精彩的故事紧跟其后,如潮水般一幕幕袭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