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四
八点多到达会场有些失望——连个放电脑的桌子也没有。

上午几个领导强调了这次研学的意义,又破天荒参入了班级破冰。接着领着我们破冰的赵科倒是真的讲述了研学中的劳动教育课程。
我还真从他的课程中领略到一些我们劳动教育的一些问题:劳动教育就是农业劳动,劳动教育的游戏性表演性,只有体验没有认知……
总之,以前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不够有深度。
后来我们一起走出会议室,走向绿康源。这里本来不陌生。但一路有导游的三言两语点拨,有同伴的闲言碎语填补,倒是别有一番领悟:绿康源原来是红色和绿色的交汇呀。







尤其是走进了“计河村史馆”,同行的几个人童心苏醒,拿犁的拿犁,推磨的推磨,打油的打油……一面沉醉在童年的土地上,一面赞叹收集者的用心细腻。
而我在这么多的农具里,看到了父亲、母亲、三爷、小爷、二娘边流汗边打趣的影子。
我们之所以留恋这些似乎应该尘封在历史的场景和画面,是不是因为我们经历过,参入过,每个工具、场景里有我们涂抹的痕迹呢?
我们的学生当然不会有这种心理体验。这些工具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道具。以我观察得出:这些我们爱不释手的工具远不及花花绿绿的玩具对他们的吸引力。
今天,我徜徉在阳光下的田埂,徘徊在流水的河岸,没有鸟儿晒翅的欢愉,没有鱼儿呷水的惬意。因为我是老师,我在思考我们的研学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