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一种神奇的器皿,叫“宥坐”。

《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在瞻仰鲁桓公的庙时,看到庙里有一个攲器,即一个很容易倾斜易覆的器皿。
孔子就向守庙的人问:这是什么器具?
守庙的人回答:这叫着“宥坐”。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器皿有一个特点,里面空的时候就倾斜,装水适中时就端正,装满水时就倾覆了。
于是,孔子让学生试着往宥坐里灌水,达到一半时,宥坐立了起来;当装满水时,宥坐就倾倒了。
孔子感慨说,万物之中,哪有一个东西是满而不覆的呢?
宥,同“右”。宥坐,即置于座位的右边。贤明的君主将其放置在座位的右边,作为借鉴,防止骄傲自满。
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意思是:“聪明有智慧的,就用愚笨的方法;功劳大过天下的,就用退让的办法;用勇力震抚世间的,就用胆怯的办法;富裕遍布四海的,就用谦恭的办法。这就是所谓不断装满又不断损耗的方法。
做人也好,做官也罢,都要掌握一定的尺度。我们不提倡不及,但也不能过而求之,以适度为最好。
事情不做到完美,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代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大师盖里,在他的得意之作玛塔博物馆的设计上,故意留下一些缺陷。
当记者采访他时,问道:“人们觉得你设计的玛塔博物馆不够完美,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盖里微笑着说:“只有缺憾才能引起更多的人来关注我的作品,这也是为什么我从来不会把事情做到完美无缺的原因。”
在华北平原,每到麦收季节,那里的农民有一句农谚:“八成收,十成丢。”
有经验的农民一般都是在麦子八九分熟时开镰收割。
国画中也常常留白。有些地方故意不画。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
宥坐是一种器皿,满和空都会倾斜,只有适中才能立起来。这种器皿给我们做人做事以启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