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七六年,莫克莱(Henry Mockley)三十岁,他收到了环球旅行回来的同乡寄来的礼物,那是一卷中国古代书的英译本。那本书记录了中国明朝末年一个隐士在山野隐居的日记,日记里充满了对神、存在等哲学概念的思考。指的一提的是,那个人最后被熊杀死在一条小溪旁。
那是本枯燥难解的书,历来只有少数人知道。他被书里的概念深深吸引,觉得那是康德、黑格尔都达不到的高度。可是或许译者的水平有限,有些地方看起来很牵强。而且只有一个译本,并无其它译本补充。他突然福至心灵地要直接阅读中文原书,于是离开内华达州去哈佛大学学习中文,那里有两位从中国生活十多年的教授。
他学习刻苦,几乎达到了疯魔的地步。哈佛大学图书馆里仅有的几十本中文书和教授珍藏的《庄子》《老子》,都被他借阅抄写了一遍。他在梦中渐渐将《庄子》背熟。一八七八年的十月份,他神奇地发现自己竟然全无看中文原版书的障碍。于是他托人向在上海租界的人捎来了那本中国原本古书。
那本《幽幽堂集》就像一个幻术师营造的幻境。莫克莱天天都梦到那片土地,梦到那幢小屋,梦到那条小溪,梦到那头熊。当地有华人开的烟馆,他喜欢躺在烟馆思考这些问题。书里的话语,好像一个人在异乡找到了故乡人,很自然地在他脑中活了过来。他渐渐明白了书里讲的东西。
他的中文也越来越流利,很喜欢用中文和那里的人聊天。刚开始去的时候,他还不会说中文,店里的伙计又黄又瘦,拖着鞭子像干枯的荒草,眼神闪闪烁烁,听到他和自己说话,会觉得受宠若惊。后来他会了中文,也和他们熟悉了,他说中文的时候,他们就有点放肆起来,说他的中文不正宗。他问那些中国人听没听说过《幽幽堂集》,没有一个人听说过。
他和他们讲《幽幽堂集》里的东西,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同胞写出过这样的东西,也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价值。那些黄种人都觉得他是脑子傻了,才会研究这些东西。他们觉得他很可笑,很可怜。他也这样看他们。
他在那里抽烟,同时琢磨整本书的最后一句话,那句话是:“我明白了神的旨意!”整本书到此结束,并无后续。他一直没能从之前的内容推知这句话代表的是什么。他心神不宁,想去探究隐士的心境。这种想法折磨的他睡不着觉。三个月后,他就搭船去了中国。又过了三个月,他找到了那座山,发现了那座隐士的小屋。
小屋颓败已久。屋顶早已朽烂成为荒草的肥料。大梁也寄生木耳。留下来的,仅仅是一堆破烂的陶罐和石砌的锅台一样的浅堆。他花了三个月才把它修好,重新立起大梁,堆上茅草顶,打扫锅台,添置桌椅,铺床叠被,购置新的铁锅和器皿,买来桐油和灯盏、砍刀、斧头和一杆猎枪。白天他出去砍柴,回来煮食野菜,参悟《幽幽堂集》,晚上挑灯夜读,随手记下自己的思考。
后来,他在院前开辟一小块田地,种植蔬菜,每隔三个月到镇上购置米面和枪弹。除此之外,他都呆在那座山里,打野鹿,采野果,记录思考。他长期不刮胡子,本身高大,黄毛绿眼,附近的村民对他又敬又怕,不来打扰他。当地官府也不敢为难他。
他在那个地方住了三年。呆的时间越久,他越觉得自己像那个隐士。连以前书中他不甚熟悉的细节,也渐渐变成了他的生活本身。他对《幽幽堂集》越来越熟悉,就好像是他写的那本书。他来时的衣服,早已破烂,他已经换成当地衣服,一些进山砍柴的村民经常看到他身穿短衫,在溪边坐着。他在溪边呆的越来越久,白天黑夜思考书中的东西。他觉得隐士最后也困惑于那些概念:上帝,神,存在,但肯定在某一瞬间理清了那些关系。
有一天晚上,他在溪边坐着,好像听见一阵沙沙声,就好像有人低声在念着什么。可是他侧耳去听,那歌声却不见了。月亮升上来,清亮地照在小溪里。他好像得到了神启,知道今夜他就会想明白所有事情。他在心里默默思索每一个念头,就好像一个人在漆黑的夜晚摸索脚下的路。那些念头就像黑夜中出现的鬼魅,那些鬼魅在他耳变飘来飘去,忽然一道闪电照亮了天地,鬼魅不见了。那些念头停止了,此刻他心里听到了一个清晰的声音在呼喊他的名字。他确定那是来自神的召唤。世间万物似乎都在这个月光明亮的夜晚醒过来了,但不出声,只是专心在聆听神的旨意。他来不及高兴地喊叫一声,就倒在了地上。
他被一头熊杀死在小溪旁。
后记:
被熊杀死的戏剧性, 来自《燃情岁月》, 我喜欢在溪边被熊杀死这个场景,无论怎么写,一开始他就要被熊杀死的。 窥得天秘之人, 天必摧之。 故术士常说暗语。
结尾和博尔赫斯《秘密的奇迹》 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中文一段, 来自 《没有青春的青春》 , 主人公被雷劈倒, 回复青春, 于梦中读得《史记》中庄子传记, 颇有庄周梦蝶味道。
关于烟枪, 要多提一句。 十九世纪的美国, 勃然兴起, 腐朽与茂盛同在,文明和野蛮共存, 光怪陆离之中, 就有中 国烟枪的盛行。 烟灯实乃中国奇技淫巧的大宗, 随烤随吸, 一把老 烟枪, 可带人入化境。 方桌, 大炕, 烟灯, 灯帘, 颇有神韵。 故赛尔乔老爷子在《美国往事》中也曾给予中国瑰宝许多场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