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熬粥用智能高压锅,省时省力还少操心,水、米、加副品(红枣、花生、莲子枸杞等)调到档位,继续干别的,一点不耽误,洗涮完毕,或者把菜洗好切好了,只等下锅炒,就OK。这种省心法也养成我一个懒习惯,把过去土法上马,慢熬慢炖的祖宗传承扔到了爪畦国去了。
忽一日,家里除我以外再无别人时,想喝粥,也去智能锅里熬,不料所需的量刚刚盖住锅底,而且,也就五六分钟吧,就提醒熬好了,我去打开,依然水米分离,副料几乎原样。我这还纳闷呢:难道智能高压锅,必须熬足最少三四人的量才正常工作吗?这半生不熟的粥怎么办?总不能倒掉吧。
若去火上熬还得总惦记着,一会儿不看就溢出来了。
毕竟天无绝人之路,曾听同事说过:在多功能煮茶料理壶里也可以煮面条、熬粥,只是仅够一二人的量,哈哈,我咋把这茬给忘了呢?
好了,面对这半成品,正好用来实践一回。想到了就去干,把这些统统倒入,插电源开熬,我还听说了,在里面滴上几滴食用油,就不会溢了,既然有人摸索出这么好的办法,为什么不用呢。
第一次这么干,我当时正坐在沙发上看手机,回评回赞呢,索性直接把这家什拿过来放在茶几上,还是亲眼看着它,别再出什么岔子。
别说哈,这种体验相当妙:只见透明玻璃器皿里的内容从冒泡到翻滚,还带着一点咕咕嘟嘟的声响,让我一下子想起奶奶家的小铁锅,在有节奏的拉风箱伴奏下,锅里慢慢起着由生到熟的微妙变化。
由于事先加入几滴食用油,乖巧的小米粒和那些伴随者只在规定范围内活动,一点没有溢出来,几分钟后,米香弥漫了整个屋子,别看这人少,烟火日子的味道却格外浓,似乎还很享受,我想这应该算是歪打正着了吧。
10多分钟后,看到壶里的水熬下去有四分之一时,里面的黏稠度刚好是我习惯的那样。关电源,开盖晾着,看着黄橙橙,糯糯的又有红枣枸杞点缀的小米粥,忍不住边吹气边用汤匙尝了一小口,哎呀!真没想到,比智能锅熬制的好喝多了,是因为时间长点,还是老祖宗的做法其实有道理呢?而且颜色明显橙黄,汤汁还浓郁很多,不试不知道,试了丢不掉,我打算,只要家里人少的时候,继续这么干。
另外是否从这里还可以悟出一点道理:既然米若不下功夫搭时间熬,没让它充分在高温中翻滚,忍耐,甚至阵痛,就到不了火候,也得不到真汁。引申至人身上,是不是同不经风雨不见彩虹一个道理,与不遇坎坷不达预期异曲同工呢。试想哪个成功人士不经风吹雨打历尽痛苦挫折的煎熬,能鹤立鸡群成绩卓著?记得有篇文章在评价一位优秀主持人时说过:大家只看到他站在台上毫不费力游刃有余的样子,却不了解他背后那不为人知拼尽全力的努力托举。
知道了这个道理,就不要图安逸舒服,在该努力的时候不努力,或者在不该躺平的时候躺平了,那样结果毁了的只能是自己。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找准目标,自讨苦吃,让日子煎熬自己,让时间考验毅力,孜孜不倦地去追寻那片属于自己的光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