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http://raiya.co/blog/what-are-requirements/
如若说,这个问题从我注意到开始,到现在,困扰了我好久…最近有一些影响,导致我想把这个东西一次性的说一遍:
1)QQ for iPhone 的升级,弱化了在线的概念,聊天界面、空间等和微信趋向一致;
2)有道词典更新,不做评但不想用了;
3)正在写毕业论文,有码字的趋向;
4)思考前程,为以后到底要尽其心力去干哪一件事思考还应该补充哪些知识;
5)一个大二的妹子寻求帮助,是做前端还是做后端还是做美工(抑或设计),但是连这三者是什么概念和联系都不主动弄清楚…等等的事儿,太刺激了。
需求何处来
这货是个什么东西,有什么用处?难说。正如什么产品算好产品,也是个难说的话题。因为一样东西对于不同人而言的价值是不一样的。用个年轻一点的比喻,一张明信片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回忆是宝藏是青春,但是换做另一个人,可能就是张废纸。
读过的创业故事不多,不能举出很多精致的案例来讲。我只能表述一下自己的感觉,例如,Facebook 之于校园花名册,Apple 之于乔布斯的一些执着,Starbucks 之于霍华德的热爱,Tencent 之于对于通讯的迫切需求,Dropbox 之于文件携带的不便…
没有人能够确定,什么就是绝对正确的需求,改变世界不是一个谁想做就能做的事情,需求也不是所谓潜意识就存在于人类的感官当中认真挖就能挖出来的。
5月13日,我发了一条微博“不想看评论,只想看想法”。一旦自己也开始变得浮躁起来,就想挖掘深层的原因,告诉自己到底为什么。和几个朋友约好聊了两天各种不关前途只关感觉和现状的话题。这句话应该是清晰地表达了我自己为什么浮躁的原因,或许大学四年学习的过程当中,我是靠着各种评论来汲取知识,随着社交平台的逐渐发达,大家的评论越来越丰富,正反相对,时不时就会迷失一些方向,问自己:到底什么是好产品?到底某些产品这么改有没有进步?我喜欢Path,为什么Abduzeedo不喜欢,它真不好么?我不太沉得下心来研究工程技术,不研究技术实现方式我能做好设计工作吗?该不该单纯地专注于设计,还是应该同时分散关注各个领域?今后会一直做互联网吗?如果想定一个方向,定在哪,跟着谁,或者自己干?我能行吗?
这些问题,暴露出我自己依赖于评论,依赖于一些“成功人士”的评价和影响力,不太自信,不太达到执着的态度。正如四年以来,我的观点和态度一直在发生变化,应该是越来越成熟和稳定的。第一个阶段,我在了解界面视觉设计;第二个阶段,我重视理论以降低试错频率,引导视觉的实现效率;第三个阶段,我重视背后的交互设计,寻找更多动机上的原因;第四个阶段,我重视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传播学等,意在寻找交互的理由;第五个阶段,我开始理解产品的本性和它存在的意义,解决的问题……这个阶段还在快速继续着。
我分时段地开始讨厌一些词汇:美工、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CD)、设计(被泛化了)、趋势、自然、用户、需求……进入设计圈子的估计都会慢慢开始讨厌美工这个词,不多说了;UCD,是一种态度和解决方式,辩证来看,它并不算具备绝对性和价值标准的意义;设计,它是什么,仅仅是一句口号和行为或者拿得出手的图么;趋势,我是学者、观察者和创造者,趋势是学者和观察者的焦点,当作为创造者时,就要客观地来对待趋势;自然,自然是个伟大的词典,也是伟大的架构师和设计师,它是最大的课本,但是不挑战自然也稍微有些乏味;用户,用户对产品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产品而言,用户不一定是上帝,我的态度还是和面试的时候一样,产品的最佳体现是和用户的平等交流,而不是作为服从者,并且用户量也不是能衡量好产品的标准;需求,这货到底是神马,我不觉得它是能认真挖出来就挖的出来的,很讨厌“这是人类的本能上的需求”这种回答,我怎么没有“摇一摇”的本能…
一般的,比较直接一点的需求,来源于:1)功能愿景;2)不便;3)数据反馈;4)经营目标…我在努力地想,促成产品成功的点到底是什么,需求是从什么时候才诞生的。现在的感觉是,促成产品成功的点大致是一个大众的价值观,而需求诞生的时间点往往是在这个价值观基本成型之后来修正其表现力的。
站在更客观的角度分析问题
现在,我总想为自己做的事情找到一个确切的理由,不是来源于那些评论,而是来源于表面上或者次表面上看不到的东西,再结合上自己的想法和态度。随着站在更多元化的角度看待一些问题,我给自己画了一张图,同时也慢慢提出一些问题:
图中提到的是我对自己的知识系统储备的一个模型,每个知识系统对应了一个产品的基础支持
社会学、心理学 —— 设计,解决问题;
传播学、媒体 —— 运营与推广;
统计学、数据 —— 反馈,修正与更新;
经济学、管理学 —— 基础,目标与经营。
每一个大块之下都是一个很广泛的领域,说白了,这大概就是我理解的需求诞生源。
而列出来的问题有诸如:
Q1. 改变习惯还是顺应习惯
Q2. 创新是否是必要的环节
Q3. 商业模式与产品价值走向及定位
Q4. 辅助研究的产品价值化
需求的精确度
这应该是大部分产品人所追求的,但我觉得试错是无可厚非的。需求的诞生,从评论来看,总是深奥地源自于上面的知识体系,而从真实的过程来看未必如此。
需求到最后所呈现的结果,同时也未必是评论中所认为的。当度过一个规避损失(Loss Aversion)的反响期,得到的反馈或许才是更加客观和有价值的。
UXMatters中的研究这段时间给了我相当大的启发,而MGI的中国电子商务数据报告也给了我对于宏观视角来理解问题的启示。需求来自哪里都需要健康地实现,而精确度,是一个利于修正的数据,不与对错黑白有强关系。
继续修行,期待更多与交互设计,以及上述知识体系理论的探讨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