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身体会:千万不可以调侃别人头发少!两年前,我语言攻击办公室同事“少年老成”,现在轮到我自己中年步入“无法无天”阶段…真是笑人不如笑己,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现世报确实来得挺快!
原来的上峰“龙哥”,话锋冷冽,所向披靡,语言常常夹枪带棒,好像周瑜不是被诸葛亮给气死的一样。某日夜晚,他读《水浒传》津津有味,如琢如磨,甚是享受,转头对我说“有意思,真有意思!不贼不秃,不秃不贼…”,说得我后脑勺头皮发麻,一阵冰凉。
后来我查了下,原来这话真有历史典故。史载苏轼喜与佛印斗嘴,于是就有了,佛印出令“不悭不富,不富不悭。转悭转富,转富转悭。悭则富,富则悭”,意思是说不吝啬就不会富有,富有了就会吝啬。苏轼对:“不毒不秃,不秃不毒。转毒转秃,转秃转毒。毒则秃,秃则毒”。显然是故意调侃佛印大和尚的。
由此看来,无论是施耐庵,还是苏轼,秃与贼、毒都没有啥关系,古人说的秃,应当是特指“和尚”。比如那句谚语“秃子头上找虱子——明摆着”。只可惜和尚遭讽,却殃及了许多今天脱发的人。
如今许多年轻人遭受脱发困扰,脱发群体也越来越多了,发走蔚为壮观之势。有时候看到电视里开会的场景,特别留意那一排排的后脑勺,镜头扫过,满屏尽是“亮脑门”或者“倒视镜”。
秃的人多了,就是一种值得思考的现象。秃顶的人,大多从事劳心劳神的职业,大多都是领域精英,成功人士。看来,秃顶不要紧,要紧的是,业未成,顶已秃。
换句话,只要秃得是时候,秃得恰到好处,那也是功成身遂的奖牌,是敏而好学的印记,是勤奋拼搏的见证。
可年轻人的秃,大多跟身体透支,忧虑烦恼有关,极少数人属于遗传,那是基因惹的祸。
现在,我的头发竟然比我爸爸的还少,真是可悲可叹。没有吃过爸爸那么多苦,生活也不可同日而语,头发却直接跳过了“华发早生”的阶段,直奔“悬崖陡壁”。
先前最慕“长发及腰”(与夫人初识时,她确是如此),我现在倒是羡慕那些有白头发的人,觉得发白也是一种美。“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
除了江湖术士说过“贵人不顶重发”以外,从来也没有诗人赞美“发稀之人”。想必头发少了,美感全无,哪里还有诗人的吟唱?更不谈诗情画意。“一稀遮千美”,即便我内心再多风情万种,再多江湖传说,再多美丽故事,也不过“无处话凄凉”。
顶,是生命力的象征,发际线是朝气与暮气的分水岭,思想不因脑门脑勺的光亮而光亮。顶秃了,头皮就无遮无拦,直接天际,时常会有种赤裸示人之叹。天灵盖儿无发可盖,有种“大门洞开”之忧,越发抵挡不住各种纷繁叨扰。
曾经“少年老成”的同事,不知何故,近来头发大有“蓬勃发展”之势,“第二春”长势明显,我反倒相形见绌了。
“谁道人生无再少?”。不知道这个“少”,是少年的“少”,还是更少的“少”。总之,枯发前头第二春,是不敢再奢望了,只好退而求其次,祈祷一万遍:
“早生华发,早生华发……”
某月某日,谨以此文祭奠我的秀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