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自:有两夏子
最近《舌尖3》开播,带动得连章丘铁锅都卖断货,订单多到人家直接关网店,不接单了。
有人说,“中国有很多优秀的纪录片,然而只有《舌尖上的中国》被挖了出来。”
的确,中国估计是世界上最爱吃也最会吃的国家了。作为一名在“吃的国度”,端着“铁饭碗”,吃着“皇粮”的公务员,“烹饪”是我们的基本技能。
有道是“不会做菜的厨子不是好公务员”。
每一个岗位都像一道菜,在岗的公务员就是那挥汗如雨的厨师。
你做的菜,大家喜欢吗??
1
食客
如果每一个公职岗位都是一道菜,那么人民群众就是食客。
菜的好坏,终将由食客评判。
色香味俱全的好菜,方能成为经典,比如“元帅四喜圆子”;
毫无营养的菜,必将逐渐在时间中消失,比如“锦衣卫什锦粥”。
挑三拣四的食客,是鞭策厨子不断进步的动力。
只有不断丰富他们的味蕾,让其成为善于分析每一种味道的老饕,他们才会享受到美食带来的喜悦,汲取营养变得更好。
2
菜系
中国的公务员,主要分两大菜系——政府口、党群口。
两大菜系中,又划分出许多支派,比如政法、监察、群团等等。
喜欢温和的“两办拌面”,喜欢麻辣的“纪检辣子鸡”,也喜欢甜而不腻的“妇联莲子汤”。
好吃的菜多到数不清,这是国家给每一个食客的赠礼。
3
食材
春雨过后,小麦更绿了。
它们迅速成长,终于在夏天到来之前成熟。金色的麦芒散发着温暖的光。
接下来是镰刀和斧头的狂欢,颗颗饱满的小麦被收割、去除杂质、晒干、磨成面粉。
面粉,白净无瑕,加入艾草,在水与火的磨炼中,又迅速恢复生机,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换形状,而后回归成最初的绿色——青团。
“共青团子”是党群菜系中的招牌菜之一。口味极淡,却有清香,闻之有饱腹感。
为什么会成为大众喜爱的招牌菜?
究其根本,大概是因其简单和纯粹吧。
每一道食材,都来源于人民,最终以菜肴的形式回归到人民中去。
食材无贵贱,关键看厨子。
4
烹饪
遥想当年,夏商周时期根本毫无烹饪技巧可言。
不知那时的公务员是如何把食材变成菜的。
后来,在对“色、香、味、形、器”的追逐中,烹饪技巧终于逐渐提升,各种花样层出不穷。
办文、办会、办事、办案,渐渐成为当今公务员所有菜系的基本烹饪方式。
总览古今,有名的大厨都对某种或多种烹饪方式格外擅长。
比如“白案厨神”白居易善于办文,“红案厨神”包拯善于办案。
其中,办文是公务员们最基本的烹饪技巧。
不管是在唐宋,还是在今天,每一个立志要做厨神的人,都要从这项技巧开始练起。
古代讲究“慢工出细活”、“欲速则不达”,所以在办文的学习上至少要“十年寒窗”,通过科举才算出师。
5
调料
豆豉是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调料。
它是母亲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是时间的味道。
黄豆收割后,就要开始腌制豆豉了。
在常用的调料中,豆豉的制作工序算是比较复杂的。
清洗、浸泡、蒸煮、冷却、发酵、储存。花很久的时间,才腌得一坛。
金黄的豆子变得乌黑,从里到外都是醇厚的咸味。
儿时不懂事,觉得豆豉的味道不新鲜。长大后做了厨子,却习惯每次离家都带一罐母亲腌的豆豉。
有一道菜,在政府菜系和党群菜系都很常见,叫做“基层烩菜”。
做这道菜的厨子,需要随机切换办文、办会、办事、办案等各种烹饪手法。因操作难度较大,食客需求量也大,所以这道菜很缺厨子。
做这道菜的时候,离家远的厨子通常会偷偷打开自己的豆豉罐子,加一小勺到菜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将母亲般的用心加入菜里,食客自然喜欢。
啊,还是熟悉的味道。
咦?不对,这厨子还进行了创新,在豆豉里加了香油!
6
菜成
起锅,菜成。
每一个厨师都有情感,每一道菜肴都有生命。
有的厨师从家常菜做起,一路学习,一路前进,终成某一菜系的一代名厨。
有的厨师,一生只做一道菜,精益求精。
不管走哪条路,有一个法则是不会变的——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只要那锅灶还在,就不能停止进步。
7
厨道
要成为一名好厨师,光掌握各种烹饪技巧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领悟自己的“道”。
让每一道食材在合适的火候中达到最佳状态,让每一把佐料与食材完美融合,让锅灶盆碗都发挥最大的作用。
菜从舌尖过,味在心中留。给食物以尊重,给食客以温柔。这便是“厨道”,这便是每一个厨师的初心。
不忘初心,才能继续前进。
8
寻觅
公务员各大菜系,厨师遍布九州。
他们散落在国家的各个角落,上天下海,寻寻觅觅,期待与美味食材的相逢。
不论台湾,还是西藏新疆,一寸一厘的国土都不能让,谁知道上面能长出什么好吃的来?
吃心不改,我们都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