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博望、火烧赤壁、空城计”只有神机妙算四个字才能形容,跟刘备是千古君臣知遇的佳话。所有这些我们更多的是来自于《三国演义》,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作者罗贯中有很强的倾向性——尊刘抑曹。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智而近妖”。让我们走进《三国志》看看历史中的另外一面。
首先那些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刻画更多是小说家的笔法,你读了《三国志》就发现“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博望、空城计”这些都没有,空城计诸葛亮没用过曹操倒是用过,周瑜根本不是那么一个小气鬼,只是天妒英才36岁病逝于东吴跟诸葛亮气不气他没多大关系,而且火烧赤壁主要不是诸葛亮的功劳,更多是东吴特别周瑜的鼎力促成,毕竟当时刘备势力太弱已经丧失抗衡曹操的实力,没有东吴赤壁之战无法成行。这点《三国演义》也承认只不过通过气氛的渲染极力塑造诸葛亮足智多谋,让我们误以为赤壁之战大多是刘备诸葛亮的功劳。
诸葛亮的正面和侧面——读《三国志》关于诸葛亮和刘备这一对君臣知遇的典范,我也想说两句。当然我不否认刘备确实重用了诸葛亮,毕竟诸葛亮的能力摆在那里。但是并没有《三国演义》写的那样,似乎两个人互相信任一直都是紧密团结在一起为了兴复汉室江山。只要看看几个细节你就会发现事实远没有那么简单。从打下荆州之后,特别又取得了西川,刘备和诸葛亮二人就若即若离,看得出来刘备有意疏远诸葛亮,至少在开始限制诸葛亮对自己的影响力。在拿下荆州后,刘备南征北战身边带的最重要的谋士就几乎没有诸葛亮了(除了庞统意外战死不得不召诸葛亮辅助平西川)。刘备征西川首选的是没有多少实战经验的庞统而把诸葛亮放在后方,你可以说镇守荆州也很重要,但是要知道如果刘备真是跟诸葛亮如鱼得水离不开完全可以继续把诸葛亮带走身边,留下关羽镇守再配备一些谋臣辅助,后来不就是这样吗?但刘备没有。之后取得西川,刘备身边最重要的谋士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平西川收降的法正。平定汉中法正就跟着刘备,成为他的心腹重臣,诸葛亮逐渐退居二线风头都被法正盖过了。刘备也有意以法正牵制诸葛亮,树立一个新的谋臣集团。命法正为“蜀郡太守(蜀郡是西川的首府)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三国志 庞统法正传》)要说刘备最信任的还真要数法正。法正几乎参与所有重要事情的谋划,平定汉中带的是法正,进位汉中王法正为尚书令,如果他不是只活了四十五岁,蜀国丞相十有八九就是他的。
诸葛亮的正面和侧面——读《三国志》看刘备对法正的安排托孤于他的意图很明显,这样子说如果不是孝直早死,打乱了刘备的计划,白帝城托孤真不一定会以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的格局,甚至诸葛亮的命运会如何都不好说,听我后面的分析你会有感触的。在猇亭惨败后,诸葛亮自己都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 (《三国志 庞统法正传》)虽然法正不一定真能劝动刘备但至少说明孝直对刘备的影响力是超过孔明的。还有一件事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当时法正一时春风得意马蹄疾,对过去得罪自己的人大肆报复,有人把这些事捅到诸葛亮那里,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三国志 庞统法正传》)满以为这位以法治出名的人物会主持公道,哪知道一向执法如山的诸葛亮却揣着明白装糊涂说了下面这段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话“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操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幡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三国志 庞统法正传》)这里完全看不到诸葛亮法度森严的样子,反而为了避免跟法正正面冲突退避三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法正如何得刘备之心。这时候法正才刚归附刘备不久,诸葛亮可是跟着刘备多年鞍前马后的股肱之臣,可连他都对法正都怕成这样可见一斑。
再说很重要的白帝城托孤,那一段对话我们津津乐道,似乎刘备诸葛亮二人君臣知遇达到了顶峰,但你仔细分析一下完全不是那么简单,你都要为诸葛亮捏一把冷汗。最关键的是那句话“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国志 诸葛亮传》)诸葛亮听到以后也说出那句感人至深的“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三国志 诸葛亮传》)
诸葛亮的正面和侧面——读《三国志》一个大度知道儿子不行,连江山都可以让给诸葛亮,另一个更是宁死不从对君主无比忠诚,明知道阿斗是个草包还是愿意当牛做马。这样二人君明臣忠的形象被烘托到了极致,定格在那一刻,成为后人效法的榜样。但你仔细读一读,想一想,多读几遍没发现一点问题吗?不觉得哪里不对劲吗?我过去曾停留在这里驻足良久,不知道为什么,这段场景总会在脑海里回放。总不明白刘备为什么那么说,背后是否有深意,真像刘备说的那样愿意儿子让位给丞相?随着年龄增长历史知识不断增加,思考也越来越深入,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
你翻遍史书从尧舜禹以后看不到哪个国君或帝王愿意禅让给臣下,除了战国时代糊涂虫燕王哙让位于国相子之的。而且刘备又不是没有儿子,他再大度也不可能到那个份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怎么可能放着儿子不传让臣下来坐,儿子再傻也是自己的。如果他没有这个意思为何要这么说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试探,看诸葛亮是否有野心。如果诸葛亮当时有一丝犹豫或者显露出愿意接受的意图,刘备恐怕就会另做打算了。诸葛亮何等聪明之人一定明白刘备用意立刻跪下表忠心,不过君臣二人到了这个地步已经很危险了,说明刘备不放心诸葛亮。如果刘备再多活几年历史很可能改写。刘备大限将至容不得他为儿子扫除障碍,况且蜀国还要靠诸葛亮,他只能一方面试探丞相另一方面留下李严牵制诸葛亮。从这里其实我们已经能闻出二人的临别之际充满火药味,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这一段史实《三国演义》基本没有改动,只是进行了加工烘托气氛,不过你只要动动脑筋就知道那种君臣知遇更多像小说家言,刘备猜忌诸葛亮才更接近历史真相,这才符合人性。阿斗没有能力,诸葛亮又精明强干曹丕孙权都很难胜过,他儿子如何驾驭得了,诸葛亮又如何愿意听命于自己这个没有威望没有才干的儿子?考虑这些问题才像刘备这种从底层摸爬滚打爬上皇帝位子的人该想的。你再看看历史,刘邦为何诛杀彭越、韩信、英布,萧何若不是自污,张良若不是装聋作哑恐怕也难以幸免。另一个底层上来的皇帝朱元璋就看得更清楚。他就是为了儿子朱标继承大统亲自大开杀戒,兴起胡惟庸案蓝玉案大肆屠戮功臣,战神徐达旧伤发作医生嘱咐不能吃发物,朱元璋却赐一碗烧鹅,徐达立刻明白,洪武皇帝不放心啊。常遇春死得早,否则肯定躲不过朱元璋的屠刀。但凡这种底层上来的人猜忌心理比一般人更重,因为他们在底层受到的压迫太深报复心防范之心更甚。
诸葛亮的正面和侧面——读《三国志》你看同样是开国皇帝杨坚也好,太宗李世民也罢他们并没有肆意杀戮功臣,他们更多的是担心宗室,他们的杀戮是相对有节制的。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不是底层上来的,都属于关陇贵族集团。不是瞧不起底层劳动人民,我自己也是一个草根,只是通过阅读历史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不是只有底层。其实只要是在上位之前有过一段非人遭遇,即便挺过来了成功了这个人心理会被扭曲,会干出很多倒行逆施的事,跟底层没有绝对联系,只是因为在底层被压迫的概率较高,为了出人头地扭曲自己的本心,丧失一些做人最重要的尊严换取飞黄腾达这样的情况会多一些。比如越王勾践就不是底层草根,他绝对越国贵族,但是因为为了复国什么事都愿意干哪怕把灵魂抵押给魔鬼,(都是跪舔的事不好意思说有兴趣者可以翻翻《史记 勾践世家》)他最后是成功了杀死吴王夫差吞并吴国,但是却成为一个忘恩负义屠杀功臣之人。文种那样兢兢业业辅助他,他最困难的时候对他都不离不弃,可是复国成功之后,他又是如何待文种大夫看看《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吧,范蠡就比文种聪明很早察觉了勾践的性格,功成身退传说带着西施游山玩水去了。我们现在更多关注勾践卧薪尝胆吞灭吴国却基本不关注压抑苦待自己和达至权力顶峰对人的异化,我们这种成王败寇的历史观是有很大问题的,凡事只问结果不管过程,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诸葛亮的正面和侧面——读《三国志》关于诸葛亮用兵之道和知人善任也想谈点看法,感觉诸葛亮更多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军事家。六出祁山只有第一次成就最大却错用马谡功亏一篑。为了平息蜀国反对派李严,
只能严惩马谡不顾蜀国人才匮乏的局面 。蒋琬都从成都赶来劝说孔明,诸葛亮依然挥泪斩马谡。斩马谡虽然于孔明有利于国却是雪上加霜。蜀国当时已然人丁凋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马谡在当时也算得上一流的谋士,诸葛亮时常将马谡带在身边参赞军机对抗曹魏南征孟获他也多有筹谋。“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志 董刘马陈董吕传》)以收南人之心,使诸葛亮终于彻底解决南方隐患可以放手北伐,就是得益于马谡的计策。诸葛亮何等人物大权独揽精明强干倘若马谡没有两把刷子能待在诸葛亮身边那么久被诸葛亮引为知己,马谡跟诸葛亮私交颇深。对于孔明这样有些不粘锅性格洁癖的人能被他看重得有多能可想而知。良弟谡,字幼常,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查之“亮犹谓不然,以马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三国志 董刘马陈董吕传》)
诸葛亮的正面和侧面——读《三国志》也正是依仗这点马谡才目空一切,导致街亭惨败。他只是缺少独当一面的历练,执行能力不如谋划能力,又眼高于顶,这其实怪不了他,长时间待在领导身边还经常为领导出谋划策得到领导肯定,任谁都会飘飘然。用人职权不在他手中,还是诸葛亮缺乏识人之明。像魏延这样的有带兵才干的将领因为不是孔明心腹竟然被闲置,本来魏延应当是防守街亭不二人选,无论从资历、身体状况还是作战经验将领中无出其右者。可诸葛亮却偏偏用了马谡,只让魏延驻扎街亭后方以备不时之需的工作。街亭的战略位置对蜀军太重要,是粮道咽喉一旦被魏军控制局面不可收拾,粮草每次都是蜀军最大的困难。街亭可以说成为魏蜀两国争夺焦点,公元228年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可是对如此重要的地方诸葛亮一反常态,没有谨慎派去经验丰富的将领如魏延,却让一个没有实际指挥经验的马谡独当一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冒险。
诸葛亮的正面和侧面——读《三国志》另外对于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这也有失水准。其实子午谷奇谋更符合用兵之道,诸葛亮却因为过于求稳弃之不用。本来蜀国就弱于魏国,还跟魏国拼消耗,这是下策,只有用奇,兵行险招或有胜算。诸葛亮却总说万一对方在子午谷埋伏就全军覆没,但是打仗本来就是要冒险的要求稳就干脆不兴兵了,而且根据对手为夏侯懋这样纨绔子弟不是张郃、司马懿这样的宿将,值得一搏。而且这样拼消耗难道就没有风险吗?以弱胜强除了出其不意很难取胜。韩信、李靖、李愬这样的名将就深通此道,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李靖夜袭阴山,李愬雪夜袭蔡州都是经典案例无不是用少量精兵突袭对手打乱对方阵脚导致整个战局逆转。
诸葛亮的正面和侧面——读《三国志》最后还留下遗嘱逼反魏延,这方面诸葛亮确实不如刘备有知人之明。刘备当年就大胆使用魏延,命他担任汉中太守为蜀国镇守北大门抵挡曹魏,可谓委以重任,魏延也不负众望将汉中经营得有声有色。临死前还嘱咐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会被塑造成那样光辉的形象,他和刘备也成为君臣的典范,我觉得这更多是政治的需要。诸葛亮是可以称帝的至少有这样的机会,刘备死后他基本上就是大权独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他就成了蜀国的曹操,后来李严又倒台,诸葛亮在蜀国再没有对手了,他如果称帝没有人能阻止,但是他还是一如既往的辅佐刘禅直到病倒在工作岗位上。这不就是历朝历代君王们最想要的臣子吗?又有能力还忠心耿耿。自然要把诸葛亮供奉在神龛之上接受大家膜拜,还要把他跟刘备的关系也要大大美化一番,成为君臣知遇的典型。这样诸葛亮更多成为统治者宣传忠臣的意识形态所利用。我没有做更多考证,个人觉得诸葛亮成为今天的形象更多得益于《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那正是处在元明清绝对专制的时代,出现这样的作品并不意外。
诸葛亮的正面和侧面——读《三国志》说了这么多历史,谈了这么多诸葛亮,不是只为了讲讲故事博大家一乐增加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那样价值并不大。我更希望大家在读历史以后,可以更多的思考,从历史中看到人性,看到兴亡的规律。对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多思考多联系其他历史材料,这样才能让自己看问题角度更多,思想更有深度。我们常说要借我一双慧眼,历史就是能开我们慧眼的,但需要你自己勤于思考。《汉书·艺文志》中就谈到“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老子不就是周文史馆馆长,虽然司马迁是儒家但他父亲却是深受黄老道家影响,《论六家要旨》道家位列第一。道家是非常智慧的,智慧从何而来当然从读史中来。还是用鲍鹏山老师一段话作为结语。
学者鲍鹏山说:“重读历史是每个时代的义务.每个时代,只有在重读历史时,才能读懂自己,并且在重读历史时,站到新的台阶上……正是在对历史的重新阐释中,一个时代的价值观才得以显现,一个时代的道德座标才得以确立;一个时代的良心与正义才能得到检验,一个时代的认知水平与实践层次才能得到证明。同样,一个时代的渺小与卑微、简陋与浅薄也会如影现形;而一个时代的伟大与光荣才能得到弘扬……”“假如那个时代有伟大与光荣的话。”
诸葛亮的正面和侧面——读《三国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