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就像爱生命
——献给我的母亲
在《爱你就像爱生命》中,王小波这样对李银河说:
“我会不爱你吗?不会。爱你就像爱生命”,这样一句动人的情话,妈妈,今天我想对你说。
我,仅仅是说出来,而母亲,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在时光流年的斗转中,在我心中留下的那一幕幕啊,终于在走了那么远的路,经历了那么多的世事变换之后,我才能明白,母亲一直在说一句话:
“我会不爱你吗?不会。爱你就像爱生命”!
母亲爱孩子是生来与俱的能力,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常看不见她的可贵,而将其当作习以为常。甚至有时会因为一点点的不如己意,而责怪父母,忘记了这份永恒而无私的父母之爱后面那颗永远不曾更改的心灵。
还记得去年母亲过生日的那天,我下班回家,在楼梯上遇见去买做长寿面调料的母亲。
母亲问我:“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不知道呀”“没良心”,母亲这一句玩笑话竟然让我委屈地孩子般地哭了起来,说起来是不是有些让人不可理解呢?
可是呀,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因为有父母在,我们无论长到多大,在父母面前,都还会有孩子般的心态,还可以有一方寸之地,释放内心的情绪。
今年,我总对母亲说“你越来越可爱了,老妈。”是的,就是这样,今年的母亲笑容总是挂在脸上,瞧,我们一起照相时,她竟然像一个小女孩一样向后翘起了脚尖。
是的,母亲七十多岁了,并没有历经风霜之后的沉稳淡定,反而很像个孩子,快人快语,基本上想什么就说什么,偶尔也不能那么入耳,但我们早已习惯了她这一说话方式,特别是父亲,曾经在金婚时写道:“老婆是用来疼的,用来夸的。温柔的老婆是疼出来的,懂事的老婆是夸出来的。把老婆疼得胸口暖暖的,夸得心头痒痒的,她好,我就好,我们这个家就好!”看我老爸这觉悟!
父母当年因同学介绍相识,父亲文采好,母亲容颜秀丽,可谓才子佳人。
当时父亲在南京上大学,父亲曾这样描述第一次见到母亲:“她身材高挑,秀气端庄;乌发明眸,柳眉皓齿;因初次见面,稍显羞涩矜持;她爱说爱笑,却不失典雅斯文;虽有两颗虎牙,反倒衬出她的几分稚气和灵气;透过她那略显过快的语速,不难看出她是一个活泼开朗、热情耿直之人。一股无以名状的爱慕之情,蓦然在我心中升腾!”
可见当年父母是郎才女貌、一见钟情啊。母亲当时不乏追求者,但她却看重了父亲的才华,并至此矢志不渝。
父亲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远在青海的221厂,这一别就是近一年半,只有靠通信联系。母亲当时已在淮阴市桥南小学教书,韶华之年的母亲很出众,看她独来独往,经常有人为她介绍对象,其中不乏物质条件优秀者,但母亲心里只有父亲并不为所动。
我曾经问过父母:“那么长时间不能见面,你们没有考虑过异地恋的问题?没想过分手?”“没有。”父母异口同声地说。“那个年代,哪里有异地恋的说法,都这样,很多都是不在一起的。”父亲回答。“哪想那么多呀,我们那时才不会像现在这么在意物质条件”母亲指着电视里的相亲男女说。
这期间他们的爱情受到了考验,进入二二一厂后,即有好心人给父亲介绍对象,父亲如实相告已定婚婉拒。当年正值“四清”运动之中,政治气氛浓烈。
母亲家庭成份偏高,尤其是外祖父生前在两面政权时当过乡长,明敌暗我。虽然身后定为烈士,但烈属证遗失,无据可查。父亲的师傅们劝他尽早了结这段感情,免得婚调未准,给双方徒添烦恼。
但是父母感情深厚,父亲给组织打了婚调报告,幸而得到了批准,从此携手走过五十多年的人生岁月。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父母爱情,简单、专一,没有任何附件条件,纯粹是心灵、情感上互相吸引,也因而可以抵御风雨、坎坷,相伴终身。
正如木心先生的诗: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母亲学会微信聊天后,加入了同学群,经常会和在家乡的老同学们视频聊天,一聊就是几十分钟。
母亲从来就不会缺少话题,天南海北,时政新闻,家长里短,都是她可以把控的谈资。因而母亲结交了很多朋友,无论是远在家乡的亲戚、朋友,还是身边的老友新识,都喜欢待人真诚的母亲。
当我陪母亲回到家乡,她的同学们早早地就在期待和她的相见,不停地在微信中询问着母亲的返乡时间安排。开同学会那天的一大早,表姨的儿子就开车接走了母亲,下午三点我去刘阿姨家接她,一进门就感受到浓烈而友好的同学氛围。
有很多同学都是远道而来,只为见见千里返乡的母亲。刘阿姨热情地招呼大家吃这吃那,虽然五十多年未见,大家也都不再是从前年轻、俊俏的模样,但是那份同学间的真情却依然在彼此心间欢快地跳动着。
他们细数着多年前的往事,确认着那些小细节,不时爆发出畅快地笑声,那漫漫得五十年时间仿佛也只是一瞬,似乎昨天才刚刚离别。
母亲骄傲地对我说:“这就是妈妈最好的同学啊”,临别时,母亲和同学紧紧地拥抱,大家都遗憾相聚的时间太短暂,未能尽兴畅聊。
母亲待人极热心、真心,身边的朋友也极其多。“对外人比家人好”是我和姐姐经常私下里对母亲的吐槽,因为父母年纪大了,家里请了宋大姐每周来帮助打扫一次,母亲和宋大姐处得极好,从不把她当外人看,经常会买一些吃穿用品送给宋大姐,宋大姐有什么心里话也会对母亲讲,母亲处事的原则就是将心比心。
别人对自己的点滴之好,母亲都会记在心头,母亲总是会更多地加以回报,母亲相信一颗真心是可以换得另一颗真心的。她的人生哲学就是这么简单。
遇到亲戚朋友有难事,她总是尽一己之力,或寄钱或登门看望,或电话给予宽慰,但母亲从未想过回报。她总是说,这是在集福报呢。
经常回家看见母亲拿着电话听筒,眉飞色舞地和朋友聊天,时不时“哈哈哈”放声大笑,一聊就是一个小时。也因为这样,母亲的身体渐渐好了起来,看来好的心情真是具有疗治作用的。
母亲当了几十年的语文老师,至今依然声音洪亮,我们经常说她肺气比我们都足,身体好着呢。母亲同时也是班主任,对学生是极好的,将学生当自己的孩子看,关心帮助着他们。
有一个学生家里生活困难,妈妈没有工作,而家里又孩子众多,那个年代买粮食需要粮票,因而吃饭都成问题。
母亲知道后,召开了班干部会议,她给孩子们讲述了这个学生在吃饭都有问题的环境下依然努力学习的故事,鼓励大家向他学习。
事后,母亲主动拿出粮票让班干部送给那个学生,母亲的行为感染了孩子们,大家主动你一斤我一两的捐献粮票,温暖了那个学生的心,学生的母亲也倍受感动,把母亲当成了朋友。
母亲课堂上对学生严格,但不赞成惩罚学生。一次母亲经过自己当班主任的班级门口,看见一个学生在教室外面罚站,母亲当即敲开教室门,在小声和任课老师沟通后,让这个学生进去听课。这些点滴小事,深深地记在了学生们的心中。
不久前,我曾经遇见母亲教过的两个学生,他们都很热情地问起母亲的状况,并且真诚地说“最喜欢王老师啦,她把我们当自己的孩子一样。”我把学生的话转述给母亲,母亲开心地笑得像个孩子一样。
母亲至今清楚地记得,当年她因病在外地住了一个月医院,坐单位的班车从绵阳回到所内。从下车地点走到家需要经过一座小桥,小桥边便是农田,经常会有孩子们在田埂上玩耍。
当时,母亲的几个学生正巧在哪里玩,看见母亲远远地走过来,一个月未见的孩子们趴在一面矮院墙后,略带羞涩、短促地叫了一声“妈妈”,然后又集体迅速蹲了下去。我想这一声妈妈,比我们叫她更让她难以忘怀和感动吧。
去年春节,几个学生听说她身体不好,专程来看她,并送给她一条围巾,“这么多老师,我就记得你”学生的这句话一定让母亲无悔她对学生们曾经无私的付出,在母亲心中,就是最高的奖赏吧。
最让我佩服的是母亲遇到事情时的安然,或是叫随遇而安吧。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一种超能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当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因为偏离了日常惯有的跑道,我们的内心总会泛起各种波澜,而母亲似乎天生具有这种儒家一直在修炼追求的“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能力。
1987年,母亲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这是一种至今病因未明的免疫系统疾病,病情严重会发展到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在当时也没有很有效的治疗方法。
当时母亲的两个手指关节已经开始肿胀变形,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母亲依然坚持自己刻钢板,油印学生考卷。因为生病吃了很多药,每一堂课下来母亲的内衣都会因出汗打湿,学校的老师劝她回家换一下,然而,母亲不想耽误时间,只是拿毛巾擦一下就继续批改作业。
为了治疗,母亲绵阳、成都的医院来回跑,扎了无数的针;也用过很多偏方,吃了很多难以下咽的蚂蚁粉,也在家里将蜡融化后,在很烫的时候就敷在手上,只是因为听说这个方法可能有效。
医生提出要用激素,母亲怕形成依赖性,坚决不用,事实证明这是个很明智的决定。整个治疗过程中,正如母亲所说“我才不想那么多。”母亲坦然接受患病的事实,并没有多少思想压力,积极乐观地寻找治疗的办法。
在被病痛折磨的难以忍受时,母亲也不会在我们面前有任何的表现,很多事情都是多年以后我问母亲才得知的。母亲回忆,有一次夜里她因实在疼痛难忍而暗自落泪,被护士看见了,第二天,护士告诉医生,才给母亲用了止痛的针剂。大家才知道总是爽朗大笑的母亲有着怎样的坚韧。
也许正因为母亲对疾病不那么敏感的好心态,不去胡思乱想,因而没有思想压力,在经过几年的积极治疗后,母亲奇迹般地痊愈了,至今没有再犯。
这种能力被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成为“钝感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那么玻璃心。他的《钝感力》一书中,第一章的章节名就是:我们丧失了某种才能。他说:钝感就是一种才能,坚韧的钝感力,能让才华经过磨练熠熠生辉,是能让人们的才华开花结果、发扬光大的力量。
母亲的钝感力就是她的大智慧,让她得以渡过那些清寒的岁月。母亲年轻时因和父亲结婚,离开家乡来到九院,造成工作中断,当了多年的代课教师,不免受人冷眼。当时九院因为国家战略考虑,搬迁到偏僻山沟,母亲婚前、婚后的工作生活环境就有了较大的差距,但她从未向父亲发脾气、闹别扭,说些责怪父亲的话,因为她并不以为苦,更不会落泪,她总说“眼泪解决不了问题”。
她和父亲相互扶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把我们照顾得妥妥当当的。那些做成小兔子、小鸡模样的小馒头,总会在我的记忆中闪现;那个在寒冷的夜里拿着划粉照着衣服样子在棉布上仔细描画的身影,从来未成忘却;那深夜灯光下一针一针纳着的鞋底,麻线穿过时发出的丝丝声,就是一曲最动人的催眠曲。
那时的母亲简直是超人,我们如今几个人带一个孩子还忙不过来,那时的她一人带三个孩子,日子也过得清清静静、快快乐乐的。
从小的我体弱多病,是最让父母费心的一个。还记得高一时我得了急性阑尾炎,记得半夜是由父亲背到山下的,然后是用自行车送到医院的吧(我记得并不清楚)。
由于当时所里的医院医疗条件有限,第二天,我被送到几十公里之外的院部医院做了阑尾切除手术。母亲就在狭窄的病床前衣不解带地陪了我整整一个星期。夜里,她也只能在床边上趴着睡睡,还要注意不要碰到我的伤口。当我能吃东西了,母亲便变着花样给我准备容易消化的饭菜。
有时生病感冒会头疼欲裂,我仍能清楚地记得母亲柔声细语地陪着我,轻轻地按摩着我的头部,使我能安然睡去。
女儿出生时,很多东西都是母亲准备的,生女儿前的几个小时,母亲送来了鸡汤和人参,嘱咐我多吃些,好有力气生产。
女儿出生后,母亲更是经常来看望,总是要带来奶粉和她精心缝制的小衣小褂。
女儿两岁半时,我的公公因为急病住院,而我们夫妻正在外旅游,母亲知道后,立即赶到公公家中,接走了女儿,悉心地照顾。
随后的一年中,我和女儿便住在母亲家里,很快女儿上了幼儿园,母亲便开始了早晚接送,陪着孩子玩耍,她会拿出纸笔让女儿随意涂鸦,会给女儿讲故事,哪怕是淘气的女儿带着弟弟把家里的米铺了一阳台,母亲也没有训斥他们。对于孙辈,母亲总是很包容,而孩子们长大后,也和母亲很亲近,愿意把心里话告诉母亲。
九年前,母亲为了给她的小孙子送一件衣服,在搭乘校车时不幸左脚被碾伤,当时三个脚趾就已经粉碎性骨折了,鲜血浸透了鞋袜,但母亲一心想着小孙子别着凉,忍着疼痛,到学校将衣服送给小孙子后才被校车司机送到医院。
可是母亲没有想到她的伤情那么严重,到医院后立即被送进了手术室。我们也无法想象她是如何在这么严重的伤情之下从校门口走到小侄子的教室?这就是爱的力量吧。
当我们得到消息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在做手术了。我们等得心急如焚,当看见做完手术、虚弱的母亲,忍不住落下泪来,而母亲一直在笑着安慰我们,没事的。
这次意外,让母亲经历三次大手术,历经了截趾、植皮的种种痛苦,但我从未见母亲掉过一滴泪,喊过一次疼,在病床上躺了两个月的母亲总是以微笑示人。那时,我和老爸配合,老爸做饭,我送饭,她总是说我们是功臣,把她照顾得好。写到这里,我的鼻子有些酸酸的,妈妈,我爱你!!
我一直认为母亲很固执,因为她的想法很难被别人改变,经常我们说东她说西,一直沿着自己的思维走,所以,在我们家,她老大,因为谁也说不过她。当然,父亲是呵护她,所以让着她、不和她争。
这就是家人吧,虽然你有小缺点,但我可以视而不见。一个屋檐下,如果为了针头线脑的小事锱铢必较,是不会有和谐的家庭的,“不争对错,了解、理解、和解”这就是齐家的智慧吧。
母亲固执地认为从前的东西比现在好,从前的饭菜比现在香,从前的人比现在善,母亲甚至能清楚地说出从前物品的价格,精确到角分,当然我们只是笑笑。细想也难怪,谁让如今存在这么多食品安全、贪污腐败,毕竟她们那个年代很少见到...
但我渐渐地发现,母亲只是在这些小事上固执,在大事上母亲甚至有着超前的思维。
在生命的年轮一圈圈地增加中,母亲步入了老年,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间延续,也在一呼一吸之间流逝。
面对衰老,面对生命的终点,很多人都会产生恐惧的心理,而各种文化让我们对这个话题也讳莫如深,而母亲开始坦然面对这个问题。
母亲告诉我们,如果将来面临分别的那一天,如果生命已经无法挽回,决不要采用现代医学手段勉强延续生命,让自己痛苦让家人煎熬,母亲要有尊严地与世界告别。
母亲经常说“我不怕死”,我能感受到她是真心这么想的。母亲有几个好朋友,信奉佛教,经常和她交流关于生死轮回的问题,渐渐地,母亲开始有了自己的信仰,这个信仰不是信奉什么,而是一种坚信,一种给自己内心注入的力量和能量,一种对未来的不恐、不惧。
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有了达观、通透的生死观后,母亲没有很多老年人面对疾病的紧张、焦虑和不安,当身体有了不适之后,她能够坦然面对,并且用静心的力量去调整。
很神奇的是,母亲的身体渐渐好了起来。今年我们回到老家,所有的人都说母亲比四年前看起来精神多了,身体也好了许多,小青姐打趣地说“那年回来,大姑怕风,不敢出门,总要问问,有风吗?”她边说边笑,母亲也笑得非常开心。
这样有着大智慧和小幽默的母亲怎能不爱呢?在那过往的岁月中,父母从未向我们索要什么,而如王小波的动人情话那样:
“不,我对你什么要求也没有,什么要求也没有,你愿意要什么,就给什么。你知道吗?要,对我来说,就是给啊。你要什么就是给我什么。”
父亲也曾经说过“你要我就给”。父母总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站出来,给予我们最大的帮助,这便是无私的父母心吧。
生命的步履不停地向前奔跑,我们的父母,犹如庭中之树,一日秋风一日疏。有人说,“儿女是父母一辈子的情人”,那么,如果当我们像情人一样地去爱父母的时候,有些“来不及”或许会变成“来得及”;当我们把现在的看似寻常的每一天都变得不寻常,去珍惜去善待时,“此情可待成追忆”,这追忆便会是记忆长河中最美的风景,是护卫我们一生的精神源泉,汩汩不竭,陪伴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无畏前行......
妈妈,请听我说:“爱你就像爱生命”。
慈闱歌
枝上柳棉复又吹,何当娘亲发上飞?
一江春水东入海,奈何秀颜不复归!
往日暖暖明眸光,今朝漫漫伴远航。
也尝纤纤玉葱指,濯儿衣尘万千长。
月寒露重夜未央,为子缝补三更忙。
昔我孱弱慈母怜,衣带不解病榻前。
几多寒暑春秋慢,凝成儿女好华年。
慈闱暮去白头醒,未改悠悠萱草心。
而今吾女初长成,方晓双亲似海情。
窗外鸟儿深树鸣,衔食反哺顺天行。
跪双膝,拜亲恩。
九叩灵霄长寿神,护我双亲百年身。
年复一年展笑眉,我敬上苍酒三杯。
向天再借五百年,报得爹娘三春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