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访者的情绪不会突然失控,只是之前有些细微的信号,咨询师没有关注到。只有一种突然失控,是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的症状,突然之间、毫无征兆和缘由地惊恐发作,甚至有濒死体验,但有这种症状的来访者他是自己知道的,极少有人第一次这样的发作是在咨询室里,他之前的谈话或者病史记录应该有说明这种情况。
老师接待的一位来访者就是突然惊恐,眼睛上翻,蜷缩在沙发,当时老师给他倒了一杯水,他开始骂老师,质问给他倒水有什么用,当他表达出愤怒,他会好些,因为恐惧时,能量指向自己,认为自己是个受害者;而愤怒时是将攻击性指向别人。
一般来说,情绪会有信号和渐变的过程,要求咨询师要非常敏感,在敏感之上才能谈得上包容。小石子在海洋里泛起的波可以传很远,海洋首先是敏感的,然后才是包容的。咨询师要精微感受来访者情绪的出发点、关键词。有些特定的词、形象、人、句子可能会成为一个人情绪的触发点、情绪开关。有时可能是咨询师在无意之间碰触了这样的情绪开关,或者话赶话赶到了情绪开关。
比如一个初二学生,最怕人说“没有用”,咨询师和他自己有时都会提及,他都会崩溃。他谈到从小她妈妈经常会说“这个家伙一点用都没有”,“你对社会、对家庭一点用都没有,我原来就不想把你生下来,不想要你”这类的话。所以这个来访者一听到“没有用”,就会把这一系列的话都记起来,然后,就勾起愤怒、悲伤、绝望等一系列复杂的情绪。
所以其实一般来说情绪不会突然失控,只是你意识得较晚才会觉得突然。防微杜渐是第一原则,咨询师在触到敏感点时要有意识。
也有一种癔症性发作。比如一次,接待一位老年人,是机关干部的父亲,是一位教音乐的老师。开始用很平静的家乡话讲退休以后在儿子家生活、教教孩子弹钢琴,突然之间声音变得很大,开始哭。老师安静地等待他平静下来继续诉说,原来老人得了帕金森症,手会发抖,无法再教钢琴,说到这些,老人表现出强烈的无助感,这时你可以理解他情绪失控的原因,他的夸张表情隐含的力量感。当他释放了这样的情绪,就可以继续聊下去。老人继续激动地说下去:“我怎么会得这样的病,这种病都是伟人得的”,这里表现出来访者忽视事实,自作武断的解释。你能感受到平时他说话,你就淡淡地听着,关键是咨询师要镇定,“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