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读严歌苓的散文,她写自己在芝加哥的生活:“有一次超市的花菜减价三个礼拜,我吃它吃出了‘红米南瓜’的井冈山精神来了!”我着迷于这样的文字,是因为那样艰辛局促的时光似曾相识。虽然苦不至此,然而我相信,对于大多数初抵异境的人来说,应该都有一段关于锱铢计较的生活记忆。于我而言,那便是和Home Brand相伴的日子。
刚来悉尼的时候,我一点也不知道Home Brand,澳洲的亲戚朋友总是善意推荐各种平价量贩超市,但似乎不曾听他们特意介绍过这个牌子。直到有一次去便利店找工,老板带我熟悉柜台的各种产品,走到冰柜那里,不知怎么就拿起一桶冰淇淋说:“这个牌子叫Home Brand,连锁超市巨头沃尔沃斯自产的特廉货,价格是那些领救济的人都能消费得起的。味道嘛……”她迟疑了一下道:“嗯……不算难吃。”我扫了一眼标签,乖乖,足有2升的一大盒子,才两块多钱,再看下旁边放的一大桶橘子汁,一块多!至此,我记下了这个白底黑字的朴实包装以及有“家”一样味道的质朴名字:Home Brand,心想以后上超市就认准它了。
可是有意思的是,还未等我去搜罗,我突然发现自己早已是这个牌子的“死忠粉”。在住处的冰箱里,我惊讶地发现了一瓶已用掉一半的巧克力酱,是Home Brand牌子,一个已开罐的菠萝罐头也是Home Brand的。接下来我发现柜子里的盐是Home Brand的,几日前新买的意大利面是Home Brand的,保鲜膜是,洗衣粉是,连厕纸都是。我心里不免有些惊叹——并不为这样的巧合而有异样的辛酸感泛于心间,事实上我发现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因为事前我完全不知道有这样一个牌子,然而在无意识间如此集中且大范围地选择它,可见无论从容量还是价位上,它的确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充实感和心理满足。
说Home Brand物美价廉,一点不过份,果汁是用装花生油那样的桶盛着,黄油是满满的一大盒子,价格却令人惊喜。又因为实在低廉,遂不能要求其质地和那些名牌产品相比——在这里,人们的口味普遍非常浓重,薯片必须非常有土豆的味道,蛋糕吃到喉间便是充斥着鸡蛋和奶油的味道,似乎只有这样才体现风味纯正。在这点上Home Brand的食品似乎稍逊一筹(猜想可能是原料比例稍低点的缘故),然而因为刚来时我还带着从国内来的味蕾,比较适应清淡的口味,所以觉得它们家的味道既不会寡淡如水,也不会太过浓腻,加上实在令人称心的价格,因此很是欣然接受。
只是后来呆久了,渐渐接触和熟悉了其它产品,心里不免有了比较。这时候,想起了便利店老板“嗯……不算难吃”的评价,觉得还是蛮中肯的。我开始发现,Home Brand的饮料还算过得去,巧克力就一般般吧,好像没有那种“丝滑在口”的感觉;清洁剂还行,罐头产品不怎么样啊;纸巾随便用用吧,冷冻鸡块、苹果派之类真是不怎么对我的胃口……更好玩的是,听一位朋友说她和Home Brand保持的若即若离的关系:当她忙于学业疏于打工时,Home Brand便成了她储藏柜里的主打产品;而当她财政较为宽松时,一上超市准立刻投入了其它产品的怀抱。当时我嘴上不说,但心里笃定自己应该不会这样吧,至少近期、近几年都不会。
可是当我尝试着赚一点生活费,我发现自己真的会不自觉地脱离Home Brand,并不是它有多么难以吞咽难于使用,只是人的潜意识是可怕的,总是向往舒适华丽的东西,我知道如果选黄油应该数Flora的风味更浓郁一点,巧克力无疑是Lindt口感更好一点吧,电池、文具、洗涤用品,每一样都有相应的更好的品牌。日子久了,就再难回到Home Brand那近乎粗糙的淳朴上来,哪怕它一直是实惠和不离不弃的。或许这里就隐含着一点“饱暖思淫欲”的意味?
也许,人们总是容易忽略身边最普通最不起眼的东西,然而那可能才是一直默默支撑你、最值得你珍惜的。现在回顾起和Home Brand相伴的日子,没有厌弃和嗤之以鼻,有的只是内心装着的满满温暖,Home Brand,感谢它,帮助多少异地客在陌生的土地上度过艰难局促的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