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两篇文章虽然行文粗陋,但笔者仍然凭借不太强,不太黑的脑洞,强行展开了一系列“混淆视听”的分析。
从丁原开始,笔者就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强行在第一章里“推演”出丁原是个心胸狭窄,没有容人之量,对下属刻薄寡恩,极其不得人心的粗野匹夫……想来真是让人痛心疾首,响当当的三国第一猛将,竟在这等“匹夫”麾下蹉跎了这些个岁月。反正用笔者的话来说丁原不是个好领导,吕布杀掉他投奔董卓绝对情有可原,绝对值得谅解。
第二篇文章里,笔者再次分析了董卓的为人。呵呵!董卓嘛,不用笔者交代,稍微了解点《三国》的朋友都知道,董卓是个残忍凶暴,滥用私权,贪婪无度,霍乱宫闱……的“混蛋”。所以嘛,相信各位看官在阅览过《吕布与董卓、王允的二三事》之后一定会认同笔者的观点,我们奉先的遭遇绝对值得同情,杀董卓,也绝对情有可原!
有朋友会问,你分析来分析去总在分析别人,为什么不把吕布单独拎出来分析一下?
这个笔者是有苦衷的。您要问什么苦衷?其实很简单,笔者笔力不足,写不出吕布的英雄气概、豪情万丈、儿女情长、人生苦短……总之,不是笔者不想写,而是笔者的文笔太差,担心越写越烂,越描越黑,所以寻思来寻思去,还是挑点儿吕布这条历史线上几个比较典型的人物来逐个“黑”起,从侧面抬高我们奉先的“逼格”!
王允闲言少叙,此文只简单“黑一下”王允。
王允这个人笔者在第二篇《吕布与董卓、王允的二三事儿》中提到过,以笔者的眼光来看,王允最多算是个阴谋家,野心家,根本称不上政治家,或者说算不上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如果让笔者说的更歪,更狠点儿,那笔者会说,王允连政治家的边儿都沾不上,他不配跟“政治”两个字有关联。【笔者对王允是有个人偏见的,可能文字里对他的歪曲会比较严重,想了解王允的朋友可以上网自行查阅】
虽然笔者在前文表达过,对王允的行事作风颇有微词,评价也“不慎中肯”,但笔者这么说是有原因的。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里的记载:“[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共秉朝政。布自杀卓后,畏恶凉州人,凉州人皆怨。由是李傕等遂相结还攻长安城。布不能拒,傕等遂入长安。卓死后六旬,布亦败。”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里的记载很短,只交代吕布杀死董卓之后,董卓的凉州兵马先是畏惧害怕,后又怨声载道。接着董卓旧部李傕等人联合一齐攻打长安,吕布抵挡不住,被李傕等人攻入长安,在董卓死后两个月(1旬为10日),长安沦陷,吕布败逃。
《三国志》里没有交代凉州兵马为为何攻打长安,但是《后汉书.王允传》里却记载的清楚。由于段落略长,笔者就不再此“敲打”原文了,只“简短陈述”一下。
说来话长,王允谋划死董卓之后认为自己居功至伟,整日飘飘然自我陶醉,渐渐变的目中无人,趾高气昂,还越发的独断专行,不听取他人意见,后来更是与朝臣们的关系逐渐疏远。【笔者在之前文章里推断过董卓,说他权柄日渐加重后脾气秉性都有了变化。笔者认为王允当前也如董卓一般别无二致,更比董卓多了几丝孤芳自赏的“异味”!!】
一日王允与蔡邕谈起董卓。王允见蔡邕面有悲戚之色,便问他因何如此。蔡邕并不多想,告知王允是念及董卓旧恩。不曾想,王允大怒,命人将蔡邕囚禁。众朝臣闻听此事后纷纷向王允求情。蔡邕此时正编写的“史书”尚未完成,为了能够活下来完成著作,蔡邕自认罪状,愿受活罪(砍掉双足),只求免死。王允无视一众大臣的请求,对蔡邕更是不予理会,还说:“此多事之秋,岂能容尔胡乱编撰?当年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他杜撰成书毁谤天子,如今定不让你行此大逆,污蔑少帝!”后来蔡邕死在狱中,卒年六十一岁。
【《三国演义》的描写是蔡邕当街哭泣董卓】
王允不仅对朝臣如此,对西凉兵马的态度也是出尔反尔,更是想消去西凉将领的兵权,对此事久拖不决。因为西凉兵马的事情一直悬而未定,民间开始流言四起(流言内容多以“解散兵将,彻底拔除西凉军“为主),由此引发西凉兵将人人自危。在王允的不作为之下,西凉兵马在猜疑中彻底反叛,在李傕郭汜等诸将的带领下围攻长安,不久便攻破长安城。
长安城沦陷之后,王允被杀。
那吕布又在干什么呢?
吕奉先《后汉书.王允传》记载:吕布亦数劝之。既而疑曰;「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吕布又欲以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允又不从。而素轻布,以剑客遇之。布亦负有功劳,多自夸伐,既失意望,渐不相平。
在凉州兵马这个问题上,吕布曾多次劝解王允,而王允说了什么呢?
王允对吕布说:“兄弟你不懂,这些兵将本来无罪,只是跟错了人,如果以谋反之罪赦免他们,他们心里会难受的,还不如让他们接受些惩罚!”
吕布没办法,只能又劝说王允将董卓的财物分一些给将校们,以安定军心。但是鼠目寸光不识兵事的王允依旧我行我素,拒绝了吕布。总之因为王允的过失,导致李傕、郭汜等人带兵杀入长安。如果说董卓是打开这乱世之门的钥匙,那王允就是敞开这道乱世之门的“推手”。
对比王允,我们反观吕布。在王允一意孤行之下,吕布仍屡次劝谏,给出正确的意见。可王允非但不听,还越加轻视吕布。无可奈何之下,吕布便不再多言,与王允的关系也陷入了冰点。【笔者在上篇文章里说王允没有政治家的眼光,没有政治家的头脑,更没政治家的智慧,说的没错吧!】
历史上王允多被冠以忠烈之士,王佐之才的“美誉”。笔者才疏学浅,对王允的过往知之甚少(知道也不说),对他的感官多来源自《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记载描述。从这两部著作,从一个王朝,从一段历史的角度来看,说王允对汉家忠烈,说王允有治国王佐之才,这些笔者不敢轻易苟同,只能举些例子,还是那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抛开王允前半生不提,光从董卓入京之后这段历史来看王允。王允都做了些什么呢?
《三国志》里常有董卓嗜杀,对公顷大臣残暴不仁,动辄杀之的记载。
董卓为什么杀大臣?因为有大臣反对董卓政见。那反对董卓的是些什么人呢?笔者认为这些敢于提出反对之声的大臣,都是性格刚烈威武不屈的忠烈之士。【有朋友可能会说他们傻,还会指着王允说,看王允多聪明】
王允呢?他活的好好的,而且还不错。
董卓施行废立皇帝之后,先升任王允为太仆,没过多久又提升为尚书令。公元190年接替杨彪,再次升迁为司徒,兼尚书令。【有说王允这是忍辱负重,等待时机干掉董卓,笔者不想反驳】
这是董卓掌权期间,那么董卓死后呢?这些前文笔者已经说过,不再重复堆砌。总之,王允这个人在笔者眼里只是出身好点的氏族子弟,有点正义感,算不上能臣,更谈不上有王佐之才。与奉先比,更是能差出个十万八千里来。
【以上均为笔者一家之言,笑谈胡诌也好,歪曲诽谤也罢,笔者目的是尽“黑”他人之能势,只为证明吕布,至于公正与否,笔者一直是不在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