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效学习》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突然想明白了读书有用的道理。
我们一直都知道读书有用,是古人老师父母强加给我们的观点。我们虽然认同,但真的照着做能有多少次呢?
买回来的书是否还在书柜子里书架子上当摆设吗?
我在年前给自己立志要一年读完200本书,现在虽然已经完成目标的1/4了,但是因为最近准备大考以及各种时间开销成本增大,让我对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读书上的意义产生了一些的动摇。
我开始怀疑自己读那么多书真的有用吗?
今天这本书给了我一种感觉,一种肯定读书有用的感觉,一种读书有用的确信。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以这一章节提到的动机是学习的终极动力为例。
读这句话的时候,我只是保持认同的态度,但并没有很深刻的与作者达成共鸣。可是在读到例子的时候,我联想到了自己。在大学的时候听讲座,如果是完全不care无了解的讲座,最后的收获不过是学校里一张认证材料。但听到老师讲的内容是我之前了解过,我的注意力则会不由自主的集中,认同老师说的或者是不认同,坚持自己的观点,并能展开自我的辩论。
那些到现在三四年之后还能记得的讲座,多半是我对那些老师的观点持有怀疑或者相反态度的。
想到这些经历,再联系到读书,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作者很多的时候是将我们生活中被我们忽略掉的现象,进行一个总结提炼,成为具有说服力的道理,让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才会去选择行动。
这便是读书的动机,也是支撑我们继续读下去的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