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读书会
樊登读书会成立的时间在2013年。对于大多数的知识内容付费产品来说,这是一个十分久远的年份。以传统的线下读书会,建立各城市读书分会组织起家。开发线上APP,以对一本书的精华解读为形式,收取365元每年的学费,打出“每天一元钱,年更新50本书,帮助会员打造终生阅读习惯”的口号。在知识付费浪潮兴起之时,樊登读书会也是毫不犹豫的终身一跃,在得到APP和喜马拉雅双双开放了付费专栏,两个专栏内容大部分一致。
我订阅的樊登读书会是得到APP的栏目。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出现的最多的形式是问答,由读者提出问题,樊登老师进行简短的解答,在这其中推荐书籍,音频长度在2-5分钟。第二类是速读好书栏目,这种才是对于一本书的精读,摘抄重点章节,列出案例,音频长度在25分钟左右。
对于课程测评的内容,我一直非常努力的保持着中立的状态。贬低的时候不要过于刻薄,表扬的时候不要过于吹捧。一个中肯而比较客观的评价是知识生产者应该得到的。对于我的阅读者来说,我更希望你们在我的思考上,形成自己新的判断。批判思考是独立的第一步,在不同的观点碰撞之间,你大概能形成专属于自己的思想沟壑。
两类书籍
好的,我们回到这篇专栏测评的主题,樊登读书会。
我需要非常诚实的和大家坦白,樊登读书会是我最早放弃的栏目之一。在写这篇专栏之前,我进行了一大段的恶补,起码听完了半年的更新量。在脑子里堆砌了大量的书名书单之后,和大家讨论两件事。第一,为什么这个专栏和我八字不合。相反的,什么样的人可能会与樊登读书会类似的栏目情投意合。
在成长途径中,我们读的书大致来分,大概会有这样一个变化趋势。从小学到大学为止,我们读的“课外书”,基本上是以兴趣为导向。侦探小说,穿越文,科普知识,哲学史。为了拓宽自己的视野,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与好奇心,我们手不释卷。在迈入职场那一刻,基本上会有一个分水岭,以执行为导向的工具书开始层出不穷。当你阅读一本叫做《如何更好的使用PPT》,并不是因为你爱好PPT这个产品,而是在职场中,你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能力来处于不败之地,这里有关自我实现。
樊登读书会,对于这两类书籍来说,都显得古怪。
课外书与工具书
对于“课外书”类型的书籍来说,阅读本身是一种乐趣和享受。提前听了解读版如同剧透,在谋杀案开始之前就知道了凶手是谁,没有比这更扫兴的事情了。再者,樊登读书会的精度与“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十分相似,对于阅读这种“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事情,这种简单粗暴的提炼显得太苍白无趣了。最重要的,也是我最忧虑的,樊登读书会带有不可避免的强烈个人色彩。
网上的诟病大多来源于此。这不是一个“逻辑思维”似的自媒体,这是一个收费为大家提供内容的栏目。就算是偶尔为之,既不公正,也不客观,出现带有个人主义的判断,再加上有偶尔的数据观点错漏,简直就是一只活靶子。
书本与时事不同,一千一万本书都是同样的白纸黑字。我们对于时事可以有多角度,多信息渠道的包容,对于书本却很难忍受有人把自己熟悉的事物再度解读。你大概要十分认同樊登的观点, 你才会包容他的解读和自己的观点并存,而不是“既肤浅又错误或解读过度。”
我们再来看工具书的范畴。一本书之所以被称为工具,就是一把开启门的锁。拿起这把钥匙,跟着书里说的去做,便有可能打开一扇大门。那么,一张钥匙的精美图纸怕是没有什么用的。不论是领导力,演讲还是语言学习,它都需要我们有着按部就班的学习行程,在实践中自我反省和重新理解。所有的学习过程都是十分漫长且痛苦,轻松愉快的精读项目,从科学的学习曲线来说,无法与之比肩。
行之有效的场景
那么,樊登读书会到底有没有自己的受众群呢?什么样的人适合订阅这个专栏呢?我以两个场景进行阐述。
1.在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你的直属领导找你谈话。他委婉的转达了这次升职没有你的份,并语重心长的跟你说“那个小谁啊,你要加强领导力啊。”你从办公司昏昏沉沉的走出来,打开了京东当当亚马逊,搜索了领导力书籍,准备痛改前非。问题来了,在没有靠谱的朋友推荐书单的情况下,你应该买哪一本呢?
打开樊登读书会,重点阅读和领导力相关的内容和书单。遇到符合自己情况的就果断下单。你节省了选书的时间,大大佩服自己的果断。
2.在一个阳光高照的周一,你的新任领导到岗了。他拿出了一沓杰克韦尔奇的管理学著作,语重心长的跟你说“那个小谁呀,这三天把这些书看一看哈,我们周三开回来进行心得体会分享。”你抱着一堆书欲哭无泪,因为你很可能面临如下情况:1.加班狗根本没有时间看。2.从小看书就没有效率,一本书可以看半年。3.就是读不下去,不如给我一刀来的痛快。
这时候你灵机一动,打开了樊登读书会。你找到杰克韦尔奇的精读,把内容默默记在心里,在分享会上侃侃而谈。或者你以精读内容作为索引,快速的读完了这些书籍,在分享会上大放异彩。你大大的佩服自己的机智。
以上两种场景全部亲测有效。
终极解决方案
樊登曾经自己吆喝过“那些爱读书的人,又没时间读书的人以及读书效率不高的人,求围观,我在这里。”现在看来,恰如其分。
总结起来,如下图。
最后想说一件小事。2017年的6月5号,昨天是樊登读书会在得到更新的最后一天。我拿到了属于自己的书友证。6月6号,也就是今天,这个专栏从得到中永远的消失了。我突然觉得非常不是滋味。这个专栏的好都涌上心头。理性与感性思考大概很难划清清楚的界限。
感谢整整一年的陪伴,感谢这一场不算漫长的告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