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天宝十三年,“乃发生"了一场雨。但这一场雨,既不是在“当春”的时候“乃发生”的,也不是“潜入夜”的,更不是“细无声”的。这场雨,“乃发生”在“当秋”之时,狂风暴雨伴随着电闪雷鸣,接连下了整整六十天。直下得“庐舍垣墙,颓毁殆尽”;千里良田,颗粒无收。
扶风太守房琯行动迅速,不瞒报不延报,第一时间把受灾情况给朝廷“吹了个哨″。但宰相杨国忠却发起了雷霆之怒。他立即派人找到房琯,对他进行了认真的训戒。房琯承认自己谎报灾情并签字盖章地保证以后再也不传谣以后,方才罢了。此事一经公布,各地再也没有关于灾情的“哨声”了。
然后,杨国忠不知从哪里翻箱倒柜地找来了几颗新鲜的麦穗,并拿着这几颗麦穗,屁颠屁颠地找玄宗皇帝汇报去了。见到了皇上,杨国忠呈上麦穗,并喜气洋洋地对皇上说:“皇上您放心,虽然大雨下了整整六十天,而且不‘知时节’,但却知礼节,它就是不损害庄稼。你说气人不?”
玄宗皇帝虽然也觉得杨国忠这话有些气人,但他还是希望杨国忠的话是真的,而且必须是真的。否则,怎么体现出他的英明伟大来?但是,玄宗皇帝毕竟有些不自信。
有一天,趁四周没人,他偷偷地问太监高力士雨灾的实情。没想到,这个被黑了一千多年的高力士,倒是个有良心的主儿。他说:“自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
杨国忠是奸臣,撒谎是他的人生常态。但是,面对不“知时节”的唐朝的雨,撒谎的并不总是奸臣。
中国历史上有一幅十分有名的画作,叫《五牛图》。作者韩滉。这韩滉不但画画得好,官当得也 漂亮。他特立独行,不附权贵,刚强正直,通晓政务。唐代宗大历六年,升任户部侍郎,与名臣刘晏分掌天下财富。
大历十二年,唐朝的雨又开始不“知时节”了。这场雨不是“当春乃发生",又是“当秋乃发生”。这次,“吹哨”的是京兆尹黎干。但韩滉一口咬定黎干所言不实。为核实情况,代宗皇帝当即派出调查组,前往受灾地区调查。经过调查,调查组的结论是:因灾受损的庄稼约三万多顷。但受灾地区的渭南县令刘澡,却坚定地站在韩滉一边,声称俺们渭南县就是没有受灾。
其实,唐朝这场不“知时节”的雨,不但使大量庄稼被毁,连河中府等地的许多盐池也因此损毁严重。但是,韩滉不但不承认庄稼被毁,更不承认盐池被毁。为什么?因为韩滉是国家干部,是管财税的国家干部。国家干部虽然是为人民服务的,但首先是为国家工作的。如果承认盐池损毁,那国家的税收怎么保证?
但代宗皇帝心眼挺多,怕韩滉这伙人骗他,于是又派谏议大夫蒋镇前往调查。但没想到,蒋镇早已对韩滉韩大人的意思心领神会。所以,他的结论,当然是“霖雨不败盐”。
奸臣杨国忠撒谎,忠臣韩滉也撒谎。忠臣韩滉不但撒谎,而且有地方官刘澡帮他圆谎,谏议大夫蒋镇替他证谎。谎谎相扣,天衣无缝。唐朝的雨不“知时节”,但“知时节”的唐朝人的队伍,却与日俱增。
听了杨国忠“霖雨不害稼”的报告后,玄宗皇帝笑了。但写了《春夜喜雨》的杜甫听到后,却哭的心都有。于是,他写了一首《秋雨叹》。
当然,听雨的不仅有玄宗代宗和杜甫,还有唐朝以及唐朝后的许多人。因为正如余光中所说:“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结果,唐朝不“知时节”的雨,便“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不但到“天明”,而且直到如今。
是的,直到如今,我们仍在吟唱“泪是唐朝的雨”这首《唐朝的雨》。但余光中又说了:“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余光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怀,我不得而知。但我却对余光中的感怀感同身受。因为,我现在听到的,依然是《唐朝的雨》,淅淅沥沥……
来源:杨德华 借历史的坡下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