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耗》
于德志
55个笔记
第三章 停止内耗的六把钥匙
>> 第三章 停止内耗的六把钥匙
>>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 思维的苦难是内在的,很多人虽身处其中却难以迅速察觉,但情绪的苦难,却是一望可知的。
>> 在传统教育中,我们学会:要理智,不要冲动;要坚强,不要哭泣;要乐观,不要消极;要勇敢,不要畏惧;要合群,不要孤僻……持续引发内耗的教育,让我们长期忽视、否认甚至敌视自己的特定思维与感受,让我们每天消耗大量精力与之战斗。
>> 越想控制思维,思维就越容易失控!在因为多思而失眠时,很多人会强迫自己不要再胡思乱想,赶紧睡觉!结果,努力控制所带来的不是安然入梦,而是更持久的清醒。其核心的原因,就在于控制的反作用!
>> 我们追求幸福,认为幸福是人生的常态,其实这是危险的幻觉。我们必须接受:痛苦才是人生的常态!
>> 做有意义的事情激发的幸福感,会带给我们的身体更低的炎症水平,以及更高的抗体水平和抗病毒基因;而享乐带来的幸福感,所伴随的是完全相反的身体反应。”
>> 第一节 自豪与羞愧
>> 人类有七种相同的基本情绪(或称原生情绪),它们分别是恐惧、愤怒、悲伤、快乐、惊奇、厌恶、轻蔑。
>> 羞愧感的出现,则意味着我们的思想、行为或感觉没有达到自己、他人或社会的期望,是一种“身体收缩,仿佛要从自己或他人视野里消失,希望自己躲起来”的体验。
>> 因为自豪会让我们感觉充满力量,可以应对一切挑战;但羞愧,则会导致我们正在进行的行为中断,思想混乱,甚至无力说话。
>> 自豪用处:有效处理羞耻感,提升自我效能。任何时候,如果我们希望自己表现更出色,都可以借用自豪的力量。
羞愧用处:改进自我行为,修复受损关系。
>> 第二节 沮丧与悲伤
>> 要摆脱内耗,我们需要体验沮丧与悲伤,接纳它们带来的不愉快感受。在接纳的同时,我们要发掘它们所传递出的积极信息。
>> 悲伤使人们能够部署更为耗时的分析策略,从而便利地解决问题。
>> 沮丧与悲伤最明显的实践意义不仅在于停止内耗,还在于它们能够有效地处理愤怒。愤怒不是凭空出现的,在它出现之前,我们首先会经历沮丧,以及伴随而来的悲伤。
>> 正确、有效的方法,以及反复、努力的练习,才是走出困境的关键。
>> 悲伤用途:有效处理愤怒、家暴问题,唤醒社会支持。
沮丧用途:释放压力,保护我们免受极端情绪干扰。
>> 第三节 爱与快乐
>> 决定这批被试幸福感、健康状态,以及寿命长短的秘诀就是“爱”,是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 有生理研究表明:当我们与他人亲密接触、交往时,当我们产生同理心或者帮助他人时,我们的大脑会释放一种重要的神经激素——催产素。前面我们提过:催产素作为一种压力荷尔蒙,具有天然的消炎作用,它能让血管在感受到紧张时依然保持放松状态,它可帮助心脏细胞再生,修复可能的损失。
>> 除非一个人首先爱自己,否则他不可能,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爱别人。
>> 在爱自己的旅途中,我们可以培养两种不同的能力:自我同情与感恩。
>> 对这些母亲来说,要想改变行为,无条件地爱孩子,只有一条道路可以选择:首先学会无条件地爱自己,关注自己。
>> 高水平的自我同情,可以减少焦虑、羞愧、内疚等不愉快感受,增加对悲痛、愤怒、亲近感受的表达意愿。
>> 自责/悔恨/内疚/羞愧处理技术:自我同情
1.回归当下:找一个舒服的姿势,站、坐、卧皆可,将注意力放到自己的呼吸上,关注一呼一吸,让自己的注意力聚焦于此时此地。
2.共情: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最好的朋友遭遇了这一切,正陷入痛苦,而你想要给他/她支持、温暖,想一想,你要跟他/她说些什么。
3.记录与表达:把你想说的话写到一张纸上,大声读给自己听;或者把它录下来,放给自己听。
4.唤醒:有可能的话,随身携带这张纸或录音,当你感到脑海中出现羞愧、自责、自我否定等声音时,把它拿出来,大声读或放给自己听。
>> 感恩,作为一种行为,拥有改变人生的魔力:它可以将我们带离自怜、抱怨的境地,重新体验到快乐。
>> 感恩可以改善睡眠质量;让人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面对挑战时更有耐心,更少烦躁、易怒表现;有助于控制饮食;等等。
>> 第四节 放松与好奇
>> 现在,慢慢地闭上眼睛,将你的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关注气息从鼻孔慢慢进入身体,腹部随着气息的进入微微隆起,然后用嘴缓慢地呼气,注意把呼气节奏变慢拉长,注意呼气时气息流动的声音,注意腹部随着吐气开始慢慢地收缩……
>> 在强烈的感受中,放松不会把正在经历的负性情绪变成正性,但它有机会将负性情绪归零,将我们从情感脑的掌控下解放出来,让理智脑重新发挥作用。
>> 有意识的呼吸调整,比如腹式呼吸,可以有效地激活副交感神经,带我们进入宁静状态。
>> 从哲学的角度,人类世界所有的痛苦,个人经历的一切心理折磨,都与陷入内耗导致的远离当下,无法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放松有关。
>> 借助好奇的自然力量,去简单地观察正在发生的一切:发生了什么?我的身体感受是什么?这种感受源自哪里?它存在了多久?想传递给我的信息是什么?
>> 放松与好奇的用途:有效管理愤怒、悲伤、恐惧、焦虑等几乎所有不愉快感受,有效管理几乎所有思维困境。
>> 第五节 成长与收获视角
>> 这就是注意力视角的力量——不存在所谓的“失败”,每一次经历带来的都是宝贵的收获与经验。
>> 在灵活的注意视角下,任何经历都存在不同的两面:丧失的一面与收获的一面。
>> 改变注意视角,将带来一系列身心变化。
>> 发现人有两种基本思维视角:成长视角和固定视角。这两种思维视角,可以互相转化,但影响截然不同。
>> 与固定视角不同,拥有成长视角的人,认为自己的品质、智力、天赋、能力等都是可以培养、可以发展的,面对生活的挑战,他们感受到的并非是威胁,而是难得的成长、进步的机会。在遭遇失败时,他们知道这是成长的一部分,因而能从中找到收获,从而在下一次挑战中表现得更好。
>> 第六节 接纳与前进
>> 几乎每一个心理困境中,我们都能发现这样的事实:否认、逃避、压抑、漠视等引发内耗的控制式解决方案,会很快背离我们的初衷,成为新的问题。
>> 接纳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它意味着我们清晰地感知到发生了什么,但我们没有据此做出评判,没有考虑自己喜欢或不喜欢,想要或不想要……接纳就是“我看到,我知道,我觉察到”。
>> 当不愉快的感受或思维来临时,试试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慢慢地呼气,然后慢慢吸气、呼气,再慢慢地吸气、呼气(你可以使用腹式呼吸或单纯的深呼吸方法),然后试着去觉察自己的感受,比如肌肉紧绷,胃里像有一只蝴蝶,心怦怦地跳动,或者是某些思维,如“我想购物”或“我想喝酒”,试试放弃评判,放弃控制,放弃逃避,仅仅是观察它们。或者,观察的同时用一句话将它们表达出来:我有一个想法,我想……
>> 接纳可以非常简单:去识别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带着好奇去平静地觉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这就是接纳。
>> 从满足最基本的个人生存、娱乐需要,逐渐上升到追求人际认可、追求个人价值、追求造福社会与他人的生活上。
>> 如果我们能跳出对自我感受的关注,去追寻有意义的生活,不仅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利,对精神健康、大脑认知与执行功能、记忆力、寿命甚至基因都会产生益处。
>> 在不快中依然保持趋向正确价值观的行动能力,这是掌控自己人生的最佳手段。
>> 消极的过去、积极的过去,宿命的现在、享受的现在,焦虑的未来、充满希望的未来
>> 第一步,自我觉察:重新考察自己的生活。比如,我的思维、生活处于哪个时间段?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不同时间段里的感受,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考察中,界定出自己惯用的时间观模式。
>> 第二步,感受挖掘:向着最优时间观调整。假如你脑海里有太多消极回忆,那么试着挖掘被忽略的积极的一面,试着看到自己成长的一面;假如你对现实是听天由命的态度,那不妨给自己安排些娱乐活动,如看日出,在公园里散步,与朋友聚会等;假如想到未来你充满焦虑与迷茫,那么试着思索自己内心渴望的生活,并尝试做出计划去实现这种生活,如安排一次旅行,拜访曾经的朋友,或其他与你的长远目标相符合的活动。
>> 第三步,调整时间观:当消极的回忆占据脑海时,告诉自己,“哦,我陷入问题时间观了,我可以接纳这一点,但我也可以做出调整”——迅速让积极的回忆取代它们;当在现实中感受到绝望、无能为力时,感恩、分享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去参加一些有意义的人际交流;当对未来充满焦虑时,将思绪拉回现在,并做出未来规划。
>> Tips
通常,我们习惯于让知识停留于理智层面,读书、学习皆是如此。值得一提的是,本章提供的停止内耗的六把钥匙,并非理智层面的概念,而是无意识层面的反应模式,是下意识的行动习惯。所以,要想激活这六把内在的钥匙,我们需要日复一日的行为练习。离开了有效的练习,这些钥匙很难打开希望之门。
>> 练习吧
1.现实生活中,你会拒绝体验沮丧、羞愧、悲伤等不愉快感受吗?试着想一想,这些不愉快的情绪,究竟想向你传递些什么信息?
2.你能讲讲“不恰当的夸奖为何会诱发持续的内耗”吗?
3.你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每天找出两到三个感到自豪的时刻吗?拿个本子,每天将它们记录下来,并重温当时的自豪体验。试试坚持一个月,看看自己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
4.当你犯错时,你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说说为什么自责、羞愧、自我伤害等行为无法改善你的表现?如果想让自己表现得更好,你需要对自己做些什么?
5.当一切都不如意,一切都显得很糟糕时,你知道如何寻找收获感吗?
(1)你能注意到自己已经陷入了痛苦的感受吗?
(2)你能注意到自己被感受掌控的时间是更长还是更短了吗?
(3)你能注意到自己的行为是更失控还是更可控了吗?
(4)你能注意到,自己觉察到感受变化的能力,是增强了还是更弱了吗?
(5)你能用全新的、有效的行动,来面对不愉快的感受吗?
6.看过了本章,你是如何理解接纳的?下面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1)接纳就是一种自我控制的方法,要求我们不去管发生的一切不如意,继续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2)接纳就是一种意识,它要求我们在内心告诉自己要“放下”,要“不在乎”,要接受当下的一切好与不好,不闹、不吵、不战斗。
(3)接纳是一种持续的行动,它不是让我们在意志上做任何的努力或控制,而是指导我们关注正在发生的一切,这种关注就是接纳。
(4)接纳就是认命,接受我们不得不接受、无力改变的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