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吾欲仁斯仁至矣”到“人人皆可为尧舜”

从“吾欲仁斯仁至矣”到“人人皆可为尧舜”

作者: 旖旎榛 | 来源:发表于2022-05-16 20:58 被阅读0次

        在前面,我们很详细的说了“仁心”与“仁行”,那么今天,我来说一说:何以能“知行合一”。

        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在这一则中,孟子的观点是什么呢?孟子想说,“仁”是每个人天生都有的(所以获得的很容易),但在现实中看来,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尧舜,是否能成为的“关键”是“求”,因为求很难。那么对于孟子的观点,是否认可呢?也就是:成为尧舜的关键是“求仁”,而不是外在的地位。当然是认可的,因为从道德角度(或是政治角度)来说:“求则德,舍则矣”。就是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成功,但如果可以追求圣贤,并向其前进,去“行”,就有可能做到。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在这一则中,子张问孔子“子文算是有“仁”的人吗?但孔子却说子文是一个“忠”的人。为什么呢?子张认为子文是一个有“仁”的人,可孔子却给了子文一个“忠”字,为什么呢?因为孔子也不知道子文到底是不是仁,之所以用“忠”是因为忠是一个外在的表现,而孔子的评判标准是看的“忠”行为后面是否有“道”?那么孔子为何认为子文算不上“仁”?因为子文的动机不一定是好的,只看行为,不一定能判断他是否“仁”,,所以要看子文是否有道,而不是看他的行为,是“动机”。但可能因为跟他待在一起的时间不够长,所以不能看清楚他的动机。

        子张问曰:“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这一则中,孔子认为陈文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首先,子张是通过陈文子不断的离开,才问孔子他是否“仁”的? 孔子认为陈文子是一个清白的人,“清”这里是指不同流合污的意思,宁愿不要“马十盛”,也要去到下一个地方,这样就有不断离开。那么孔子为何认为陈文子算不上“仁”?在穷途末路的时候,选择离开,这其实也是儒家的仁,但不过是——消极(也就是立己)这一面;但当有机会时,选择的是积极这一面,从这方面来说是有“仁”的,但孔子觉得需要追问动机,而不是只看外在的行为,追问你的行为是否由“道”而发出。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在这一则中,孔子认为子路、冉求、公西赤分别是怎样的人?孔子认为子路是一个非常勇的人,可以去管军事;冉有是一个有才的人,可以当个行政长官类的职位;公西赤善于与别人交谈,所以可以当外交官。但孔子却说不知道他们有没有“仁”,这是为何?孔子真的不知道他们的人吗?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每一刻,都去以“仁”的角度去做事。所以哪怕他知道弟子们在求人,但弟子们也仍在道的过程中,因为“仁”的境界是无止境的。所以从“不仁”到“仁”是没有清晰的界限的,而是一个渐渐悟的过程。

        所以“吾欲仁斯仁至矣”是容易的,但到“人人皆可为尧舜”却是困难的,难就难在求道的路上,所以我们要把他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这就是从“不仁”到“仁”过程的艰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吾欲仁斯仁至矣”到“人人皆可为尧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lbw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