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赵祯的人生是非常凄苦的。
初次看《狸猫换太子》,以为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戏剧故事,还认为它未免太夸张了,谁知它竟然是以宋仁宗真实的经历为基础写成的。而且,真实的结局还没有戏剧的结局好。宋仁宗的父亲宋真宗去世早,赵祯13岁当上皇帝后,大权一直都控制在刘太后手中。直到10年后她去世了,旁人才敢向赵祯说出真相——他的亲生母亲是李氏,她已经在去年就病逝了。得知了身世真相的赵祯痛不欲生,几近发疯。
除了母亲的不幸,他的婚姻也是一连串的悲剧。他的两位皇后郭后、曹后都不是他喜欢的。大婚选后时,他第一个相中的,是一位“姿色冠世”的王姓女子,不料,刘太后竟抢先下旨,把此美人嫁给了自己的亲侄子。后来,赵祯又喜欢上一位陈氏佳人,然而又遭到大臣们的反对,说是家世不够高贵。好在,出现了一个才貌俱佳的张贵妃,深得他的宠爱,然而,这位温婉的张贵妃年仅31岁就去世了,这对他又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然而,更悲惨的还是他的子嗣之殇:他曾有过三个儿子:长子杨王赵昉,次子雍王赵昕,三子荆王赵曦,皆早亡。在他所有的15个儿女中,仅有5个女儿长到了成年。根据《宋会要》记载,嘉佑初年的时候,宋仁宗心爱的宠妃张氏等人都已经去世了,宋仁宗孤独不已,又接连丧子,身边一个儿子都没有,臣子们天天给他施加压力,种种打击之下,宋仁宗支撑不住,曾经试图自刎。作为皇帝,没有儿子继承皇位,真是压力山大啊!
然而赵祯的非凡之处就在于,经历了生命中太多的悲哀后,他真正地体会了人世的艰难,他不仅没有变得冷漠残酷,反过来一生都在用堪与圣人相媲美的“仁德”治天下。
宋仁宗和包拯仁宗的善于纳谏可以说是千古流芳的。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然没有怪罪这个铁面无私的人。有一次包公要拿掉三司使张尧佐的职务,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张尧佐是仁宗宠妃张贵妃的伯父,仁宗有点为难,想了办法,让张尧佐去当节度使,包拯还是不愿意,言辞更加激烈,带领7名言官与仁宗理论,仁宗生气地说:“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7人中排名最末的唐介不客气回答道:“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张尧佐最终没能当成节度使。仁宗回到后宫后,对张贵妃说:“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
唐太宗也是以善于纳谏闻名于世的,《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遂成千古美谈。但唐太宗对魏征的劝谏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愉快接受的,有时是既恨又怕,甚至还想干脆杀掉他!有一次,唐太宗罢朝回来,就曾气冲冲地对皇后说:“我应当杀了这个乡下佬。”
但宋仁宗却是完全不同,只要是臣子们进谏,不管是遭到反唇相讥,还是被喷上一脸唾沫星子,仁宗都很清醒、很民主。他不认为这样会龙威尽失,能接受的,他就接受;一时不能接受的,他就不理不睬。绝对不对提意见者打击报复,有时甚至会安抚有加。
有时,宋仁宗对言官的容忍已超过了人们的认知,直抵圣人的级别。宋仁宗重用青州知州张昪为侍读学士、御史中丞。御史作为皇帝的耳目之官,其责任是纠察百官,张昪因对某些决议计划有观点,连连上书批判“两府”(中书省、枢密院)大臣。宋仁宗也颇不耐心了,对张昪说:“你身世孤寒,为何不断上章批判朝廷重臣呢?”张昪毫不在乎宋仁宗的心情,反问道:“我自布衣而至近侍之臣,曳朱腰金,老婆合座。怎么能谓之孤寒呢?像陛下您才是真实孤寒呢。”宋仁宗问何以?张昪回答说:“陛下虽贵为皇帝,但内无贤相,外无名将,持禄养望者多,赤心谋国者少,我认为这才是真实的孤寒。” 这是在拿宋仁宗最伤心的子嗣问题攻击他,是赤裸裸的羞辱。宋仁宗竟也忍下了。
很多帝王都特别畏惧人言,有的因此大搞文字狱。宋仁宗时期,当朝理学家程颐曾说:天下治乱系宰相,皇帝只需听大臣们在经筵上讲讲课,培养一下自己的品德。这些话有点大逆不道,如果放在别的皇帝手里早给你夷灭三族了,而宋仁宗却啥都没说。仁宗为人宽厚,不独断,不嗜杀。这样的事例很多。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好不容易才通过了考试。但在仁宗看来,他不适合做官,还是填词的好,就给划掉了。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于是反唇相讥,说自己是“奉旨填词”。讥讽仁宗的柳永不但没被杀头,填词也没受影响,且填得更加放肆。
苏辙在进士考试中居然大胆地写“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商量治国安邦大计。”其实这是子虚乌有的,也是苏辙道听途说的,完全与事实不符。考官们打算治罪,但宋仁宗听说此事后,却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学生,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予功名。”
成都有一个秀才曾写诗:“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就有人以“谋反”之罪把这个秀才给告了。可万万没想到没想到,宋仁宗轻描淡写地说了句:“这个老东西,他不过是想做官,做官做不成写反诗泄愤,想做官就给他吧。”于是,这个秀才竟成了万户参军,这要是在别的皇帝手里估计得夷灭十族,你想都别想还敢说。
大宋到仁宗一朝已是第四代,国力强盛,远超辽、西夏。且在与西夏、辽的军事斗争中也是一直占据优势。但宋仁宗没有倾尽全国之兵、全民之财发动对辽、对西夏的进攻,而是以战促和,保了北宋、辽、西夏之间的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开明的政策使宋朝的人们长期没有战争、兵役、苛税这三大"灾害"之苦。使宋朝人民长期生活富强安逸。
碰到水旱之灾,他要么在禁廷内秘密祷告,要么赤脚立于殿下,希望天从人愿,少生祸端。其爱民之心可鉴。凡是被判死刑的犯人。赵祯都令他们上诉,结果每年有1000多人改判。如果某一位官员误判他人死刑,则终身得不到提拔。
宋仁宗体贴下人也值得一提:有一次,宋仁宗在散步,一段时间后,身边的人发现他频频回头张望,却又什么也不说,不知什么意思。回到宫里,他急匆匆地对宫女说:“好渴,快帮我端水来喝。”宫女奇怪地问:“陛下为何不在外面取水喝,而忍渴这么久呢?”他边喝水边说:“我回头找了多次,没见掌管茶水的当值侍吏,又不便询问,倘若一问,侍吏必受责罚,故忍渴而归。”有一次用餐,他正吃着,突然咬到了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剧痛,他赶紧吐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别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作为皇帝他第一时间没有考虑自己的感受,而是考虑下人因为问题可能受到惩罚,而不敢声张。
宋代书画纵观宋仁宗赵祯一生,恭俭仁怒。他曾经拥有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吕夷简、梅尧臣、王珪、宋庠、宋祁、尹洙、蔡襄、范镇、庞籍、王安石、吕公著、司马光、韩维、苏轼、曾巩、曾布、章惇、王韶、吕惠卿、张载、程颢、狄青……那样在历史上比包拯远为重要的大臣,而且主持了中国史上少见的四十余年太平政治,统治着一个包含了不少隐患但大体上经济繁荣、生活安定的升平世界。
清无名氏写的《东坡诗话》这样形容:“宋朝全盛之时,仁宗天子御极之世。这一代君王,恭己无为,宽仁明圣,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真个是: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
《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仁宗,他写了一个帝王“仁政”的神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