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但是许多人不知道他是一个虔诚的佛弟子,真正的修行人。他的杰出艺术成就应该得益于对佛法的理解和实践。
中峰和尚将赵孟頫一生概括为“以积劫之事系于真情”。即以佛法修行为根本和最终目标,其它功业、艺术成就等都是路途中的游戏一样,只是方便施设而已。
中峰明本禅师是禅宗临济宗的祖师,湖州幻住庵是其发祥地。他的一生,主要在西天目山度过,但是他与湖州有很深的法缘,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禅寺:幻住庵。
此后,他每住一处,都将其修建的寺院称之为幻住庵。尤其是在湖州,他与赵孟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佛教史、文化史和书法史上都留下了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大德三年(1299年)冬,明本来到庐州弁山,在资福寺后之黄沙坑结庵居住,幻住庵的名字由此开始闻名。
大德三年(1299)至至大二年(1309),赵孟頫任江浙儒学提举,此时在浙江、苏州等地,与明本多有往来。
大德四年(1300),明本又来到苏州,结庐居住于阊门之西五余里的雁荡。郡人陆德润闻禅师之名,施松冈数亩,建平江幻住庵,赵孟頫为之题匾额曰“栖云”。
传说建此庵时,冯海粟炼泥,赵孟頫搬运,明本亲自涂壁,建成草堂三间。明本于此居住了三年,前往参学禅者络绎不绝,成为又一重要传法道场。
大德五年(1301)春,赵孟頫书写明本著《怀净土诗》一百零八首并作跋语:“右《怀净土诗》者,中峰和上之所作也。诗凡一百八首,取素珠之一周也。予尝为书其全稿矣,兹特采其要者再为书之。悯群生之迷涂,道佛境之极乐,及其成功,一也。”
赵孟頫在任江浙儒学提举期间,多次与明本见面,并有书信往来。赵孟頫与明本相互探讨禅法,每次都以禅宗中明心见性,觉悟本来具足的清净佛性为根本,而论到真切处,常“悲泣垂涕,不能自已”,可见其受禅宗影响之深。
至大元年(1308),复会于西湖时,明本曾作《勉学赋》盛谈才艺与学道的关系:“古人学才学艺,而极于达道;今人负学道之名,反流于才艺……今之学者,惟以本具之说相牵,而不思真参实学之究竟。”以此勉励赵孟頫由才艺而进于学道。
赵孟頫对此赋亦极为欣赏,曾书写一过并作序,称赞此 赋“言言皆实,乃学人吃紧用力下工夫之法门也”,学者于此能有所得,可以为“暗室之薪烛,迷途之向导矣”。
延祐三年(1316),赵孟頫在京师写信给明本问《金刚经》大意。祖顺《中峰和尚行录》还记载:“公(赵孟頫)后入翰林,复遣问《金刚般若》大意,师答以《略义》一卷。重天目中峰之道,每受师书,必焚香望拜。公每见师所为文,辄手书,又画师像以遗同参者。”
《中峰和尚行录》记载,赵孟頫尊中峰之道,每次接到其书信,都要“焚香望拜”,还经常书写其文章,画其像赠送给同僚,这些记载多为后来的佛教史书所引用。
明本并非是对《金刚经》作教理的发挥,而是将般若性空无得、离言绝相,以随言随扫的方法,归结到禅宗截断言语葛藤,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佛祖“亲付嘱”。可见明本对指示赵孟頫勿执着于语言文字而应直接亲证自己本来面目的良苦用心。
至治二年(1322)赵孟頫去世后,明本在“对灵小参”中,对赵孟頫虔诚信佛给予高度评价,说他身居高位而倾心佛法,虽有冠世之才却不为其所惑,而能于生死大事孜孜参究,如同山林中的老僧寂然忘却世缘尘累。
赵孟頫的人生成就印证了丰子恺先生在《我与弘一法师》一文中写到的话:“学宗教的人,不须多花精神去学艺术的技巧,因为宗教已经包括艺术了。而学艺术的人,必须进而体会宗教的精神,其艺术方有进步。”
“可知在世间,宗教高于一切。在人的修身上,器识重于一切。太虚法师与弘一法师,异途同归,各成正果。文艺小技的能不能,在大人格上是毫不足道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