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物兴起,就有事物衰落,随着超市和网购的普及,一种古老的交易模式正慢慢消逝,曾经它在哪,哪里就是市中心,如今它却只能在郊区为一部分人承载情怀,也为一部分人解决生计。
老妈想吃鸭,集市的鸭子是最好的,那里能找到吃“五谷杂粮”长大的鸭子,虽说长得慢,但也因此承载了太多岁月,从而使煮出来的鸭子达到一种越嚼越香的境界。
活禽的聚集地在集市的偏远一角,这里必定是脏乱的,鸡鸭的粪便遍地都是,狗猫的屎尿味道呛人,血淋淋的羽毛、骨森森的掌脚……要是从一只鸡鸭的视角来看这里,简直就是地狱,想到这,居然有一种生而为人的庆幸。
今天这位主人公年近70,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一件不白不黑的大棉衣敞着怀;一定不新不旧的雷锋帽护着顶,座驾是一辆有年头的三轮车,车上的“宗申”字样已经很难辨识;爷爷姓于,喜欢倒背着手,在自己两平米的摊上度方步,时不时地吆喝两句,嘴里蹦出的字倒也不多,但个个冒着热气:“瞅一瞅,看一看,自己家养的鸡鸭。”
于爷爷的摊倒是不大,四五个铁笼子里装着鸡鸭两种活禽,细分呢,鸡分为:大公鸡、白羽鸡、柴鸡;鸭只有麻鸭和白鸭两种。这种小摊,一般都是自己家养的,或以山上野虫烂草为食,或以家中粗粮剩饭为料,加之活动范围大,空气质量好,鸭子的肉质肯定差不了。
街访之八:爱赶集的于爷爷:家和,是最朴素的智慧说起来,于爷爷大半辈子都和“活物打交道”,之前养过猪,最多的时候养过100多头,因为猪的味道大,被村里人“驱逐”到一块半山坡上,从此过上了半隐居的生活,“还是与猪打交道比较简单,没有那么多算计。”
可是猪也不好算计,攒了几年的钱,盖好了猪圈,第一窝猪还没出栏,就遇到了可怕“猪瘟”,猪死了一大半,于爷爷的心却全死了。说起那场猪瘟,至今从于爷爷脸上还能看到不平静的表情,甚至有点惊恐,“死得真快呀,埋都来不及,刚挖好一个坑,家里打电话说又死了仨。”
街访之八:爱赶集的于爷爷:家和,是最朴素的智慧“好吃懒做的猪养不成,那就养鸡鸭吧,鸡鸭爱运动,应该抗病。”劳动人民的智慧最为朴实,于爷爷又开始养鸡,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于爷爷养的鸡都是那种“青年鸡”,2斤左右,养到5斤再卖,赚的就是中间3斤的差价。
积少成多,慢慢地,于爷爷的鸡有了点规模,甚至形成了一只稳定的生态圈,200多只红冠紫衣大公鸡,20多只曲颈白毛黄冠鹅,2只碘黄铜铃鲁西牛,还有鸭子若干,之前我和兄弟们也在山上养过鸡,但却被黄鼠狼害得不浅,一晚上把10多只鸡全部咬死,我趁机向爷爷取经,于爷爷说:“养两只鹅呀,黄鼠狼的脚踩到鹅屎就烂,我那20多只鹅就给我看家护院。”听到这,我多少有点不信,回头网上一查,居然发现苏东坡还写过类似的文章,在《仇池笔记》载有:“鹅能警盗,亦能却蛇。其粪杀蛇,蜀人园池养鹅,蛇即远去……”蛇鼠一窝,黄鼠狼也应该怕吧。
“那你常年住在荒郊野外,不闷嘛?”我有些好奇,一般来讲,常年不和其他人打交道的人,性格比较内向,但于爷爷可乐观开朗的很,谈着谈着,就一只脚蹬在铁笼子上,手往膝盖上一搭,像当年把座山雕踩在脚下的杨子荣。
街访之八:爱赶集的于爷爷:家和,是最朴素的智慧“不闷,今年我都当太爷爷了,我两个儿子都结婚了,我的大孙子也生娃了,一家人聚起来就是11口。哈哈哈!”于爷爷有维护家庭的绝招,每次闷的慌,就炖上两只鸡或者鸭,把两个儿子一叫,一家人就聚在一起来,每每讲到这,脸上的皱纹都舒展了。只是每次家庭聚会的时候,想必院子里的鸡鸭是心惊胆战的。
日子虽不富,但却足。“家庭和睦,无灾无难,还要追求什么呢,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老爸招呼我走,于爷爷刚好说完这句话,我朝于爷爷摆摆手,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