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唐里,李渊基本只能算是,赶上了隋末起义的末班车,很多人因此给李渊打上了胆小怯懦的标签,当然,从史料上分析,李渊实在是历史上打天下最顺利的皇帝,而对军事家和政治家来说,归根究底,路见不平是最没什么用的东西,在恰当的时间进行恰当的行动以达到目的,这才是军事家和政治家的艺术,而李渊,很擅长这门艺术。
当你去读李渊起义的故事你会觉得非常有趣,明面上看,是隋炀帝派来监视他的大臣担心他要造反准备把他抓起来,所以李渊被迫造反;隋唐这个故事,版本变成了李世民自己觉得他老爹太懦弱会错过争夺天下的时机,所以设计杀害了隋炀帝派来监视的心腹,逼着李渊造反。但实际上,一方面我找不出隋炀帝既然放虎归山,让李渊掌握了实际的军政大权,那所谓的监视,有什么用;另一方面,我也找不出,李世民除了开上帝视角是穿越回来的,为什么曾经在隋炀帝的屠刀下瑟瑟发抖更有造反动机的李渊还没动心思,他一个护驾有功,隋炀帝的心腹反而先动心思造反。假如这两个逻辑你能认可,那么,这次造反的策划,是不是看成李渊部署,刘文静操刀稍稍合理一点?
我未必欣赏李渊造反的过程,正如同,我很佩服李渊的手腕,我不知道我还要多久才能变成他们那样的人,又或者,我并不期望变成他们那样的人,但我对他们持有敬意;有人说,李渊辜负了隋炀帝的信任,但是,李渊这样的人,你给他穿了十几年的小鞋,然后再给他恩惠,这恩惠,李渊是该认为这是隋炀帝蠢,还是该感恩戴德?当然,李渊的造反对隋炀帝是打击性的,比罗艺还要严重,忠诚这个概念,本来就很难得到,三国两晋八王之乱五xxx之后,就更难说了,所以,隋炀帝也没什么好挣扎的。何况,李渊等到叛军都打到家门口了才叛变,虽然对李渊自己来说是保存实力,对隋炀帝来说,也算仁至义尽了,毕竟,气候已成的时候,先动会得到两个好处,占取主动和减少变数,这毕竟比后发制人要容易得多。
其实有时觉得挺有趣的,或许李渊如何打天下,精彩的部分反而都在太宗本纪里,当然,这应该,算是一笔糊涂账了,因为实际上,在这场统一天下的战斗中,李唐的优势实在是有点大,一个是对于军队、装备以及后勤的熟悉程度,一个是,跟真正掌握训练有素的兵员、钱粮和武器装备的贵族门阀之间的关系,李唐需要的,更多的是,可以进行高机动性作战的空间,当然,这一切都能够成立的前提是,李渊能够顺利的拿下关中,因为,虽然太原相当于隋朝征收预备役兵员的地方,但是,隋朝或者说北周、北魏的正规军的兵员还是在关中地区,这些门阀彼此签订了内部的契约,虽然,从隋文帝到隋炀帝,关中门阀疲于挣扎,半死不活,但是,短短的十数年,并不会对兵源和相关军工产业造成根本性的影响,毕竟,被针对的是门阀而不是战略资源,而当时,天下有这个战略眼光,也有这个人和的,恰巧只有李唐。
当然,说是拿下了关中就是拿下了天下,还是过分了一些,但是,拿下关中的李唐和没有关中的李唐,所能展现的战斗力一定是截然不同的,和突厥达成的协议主要是通过我们不知道的协议获取足够的马匹,但是,李世民虎牢之战威震天下的重骑军,以及用来破骑兵的精锐步兵,拿不下关中,恐怕就是神仙也装备不起来,装备的起来,也很难找到素质达标的兵源。拿下关中之后的故事姑且就用李世民的视角来讲好了,李渊的故事,从尊重旧唐书的角度来说,讲到李渊拿下关中,其实,就可以跳到本纪第二了,也更符合我们更熟悉的隋唐,是的,李渊,依然是那个隐藏在幕后的高祖,这或许,没什么不好。
李渊清扫自己家门口的速度还是很快的,毕竟其实就算拿下了关中,李唐在隋末依然算是小门小户,假如画一个隋末军事图,李唐基本是被包围起来的一个国家,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验证了关中对于李唐的重要性,也就是,拿不下关中,一个四面受敌的李唐,恐怕注定无法获取群雄逐鹿的胜利,而这个结论又反推了李渊不得不动的理由,我们可以试着查查公元617年李渊起兵之前发生的事情:
突厥册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刘武周遂自称皇帝,改元天兴。
梁师都联兵突厥共同对抗隋朝,攻占弘化、延安等郡以为根据以称帝,国号为梁,后建元永隆。
郭子和结集地方士人杀郡丞王才,开仓赈民,自立为永乐王,建元为正平。
薛举号称西秦霸王,年号泰兴,击败隋的地方军队,占领陇西地区,随即称帝于兰州。
萧铣自称梁王,年号鸣凤,割据长江中游地区。
李轨在甘肃河西举兵,自称河西大凉王。
这些事情,一方面威胁到了,李唐和突厥的友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就是说,突厥开始扶植代理人了,然后,刘武周,李轨,薛举,这些人的出现导致了,李渊再不行动,别说关中的归属不可控,先想想,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吧。于是,李渊动了,当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今天,隋朝的大半天下已经崩塌,我李渊既然已经无法静观其变,那就,龙翔九天吧。
当然,关中很难打的,为什么呢,因为作为北魏,北周乃至隋朝的根据地,关中军队的素质,自然而然也是最高的,其实,可能李渊最难的就是打下关中,虽然,隋唐里似乎把这一笔带过了,想想看,到了今天,哪怕隋唐已经在百家讲坛开讲,又有几个人知道宋老生的呢,其实说白了,这就是个无名之辈,但是,就是这个无名之辈,在连绵大雨,补给断绝的情况下,几乎把李渊扼杀在襁褓之中,关中士兵的精锐,城池的坚固,由此可见一般,但是有趣的是,这么固若金汤的关中,隋炀帝偏偏不要,却躲在了扬州,其实我挺好奇,这是短视,还是自信,当然,历史给他的结果,实在不怎么好,因为李渊,实在是有点狠。
隋唐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李世民和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之间的爱恨情仇,但是,旧唐书里,单从文感来说,霍邑最惊险,河东最精彩,屈突通给人的感觉是,如果他是关中门阀的人,恐怕历史都要改写,然而,他只是孤军奋战,因为整个关中,选择了李渊,而整个关中选择了李渊,又反证了,霍邑和河东战役的重要性,霍邑如果打不下退了,屈突通如果成功阻止李渊渡过黄河,刘文静如果没请来突厥的“援军”,可能关中门阀都不会下场进入这个赌局,而没有所谓的关陇贵族的支持,李渊究竟能走多远,至少在我看来,完全是个未知之数。
公元617年十一月九日,李渊攻陷了隋朝都城,这其实是一个挺有趣的事情,因为,起义和攻陷都城,就如同骂皇帝和杀皇帝一样,李渊的行为,是某种程度的冒天下之大不韪,当然,从这个角度来看,后续的历史演变实在是证明了李渊的老谋深算,从美食的角度来说,我们赞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从历史的角度,很难,李渊攻破隋朝都城一定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可是有趣的是,他立了一个新帝,自己呢,辅佐新帝,和关中贵族谈好条件之后,李渊居然被包装成了一个勤王的皇亲国戚,当然,宇文化及也是给面子,杀了隋炀帝来成全李渊,怎么说呢,其实这段历史,宇文老贼的智商不在线让我有点难以理解,但是,这个问题,留给宇文化及的专题吧。
所以说李渊,真是个有趣的人啊,隋炀帝执政早期没能杀掉他,攻进隋都冒天下之大不韪却没有被天下共同讨伐,反而是号称老谋深算的宇文化及强行屠杀了隋炀帝围魏救赵,而等到天下大定,称帝做祖的时候,却又阴沟里翻船,被自己二儿子的兵变,强行送上了太上皇的宝座,这个人身上的迷雾太多,让人反而很难准确评价他道行的深浅,但是,从他的接人待物,纵横捭阖,决胜千里的能力来看,他却又不说空前绝后,至少是万里挑一。大唐盛世,自他而始,消失在历史之中的李渊,至此结束,光芒万丈的李世民,尽请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