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骑车,大概率这辈子都不可能解锁该技能。我知道这非常可笑且丢人,但我已和自己和解,我就是做不到,又怎么了。
小时候认真学过。爸爸专门抽了一个周末教我,在小县城唯一的公共操场,最大的场地,我在那里可以敞开了练习。
我不记得具体的细节,唯一能记得的是,想起来就不寒而栗的恐惧,不知道是更担心摔跤,还是更担心被骂,只记得恐惧,紧张的催促和无奈的做不到,一个童年的玻璃心只能无助的忍着痛哭但依然学不会的我。
玻璃心的担心被骂的小孩长大了,当年没学会的骑车依然不会。不是不会骑,而是不会上下车。只有把踏板耸立在最高处,就着踩下去滑行的间隙,我才能就势跳上去。下车的时候也一样。至于在车上,无人的场地可以享受清风,但凡场地上有人,不管场地有多宽广,也不管此人有多么敏捷躲闪的有多快,我都能精准的追杀,撞倒。
印象最深的一次,在外高桥空无一人的双向4车道,顾自享受阳光和清风的我,在前方100米出现了一位扫地的大爷之后,就一边大喊着让开让开,一边追赶着大爷,并不管他如何躲闪,精准撞倒。
此后,我就告别的骑车这件事,不会骑车并没有少什么,尤其是,动感单车是没有这个麻烦的,固定不动,任由踩出风火轮也撞不着人,也不会倒。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明知道什么是错的,还是依然控制不住的要去做吧。不是不知道,而是无法控制。被我追着赶着要撞倒的大爷无法理解,为什么空旷的马路那么宽,我偏偏就不想活的要盯着他撞。
被精准定位不怪他也不怪我,只能怪自己不会,没有建立正确的回路,在未完成的错误回路上,明知道错误,还是会一遍又一遍重复,一次又一次重蹈覆辙。
真正会骑车的人是无法理解的,离开了无知之盾,就再也理解不了曾经拿着盾牌的自己了。
但我依然还记得,刚学会开车的时候,背挺直手型板正只能目视前方,没办法开雨刮也不能看收音机副驾驶给我闭嘴,心无旁骛只能做一件事:看着路面就好。成为老司机之后,谁还记得这副模样,单手化妆嗑瓜子唠嗑照顾后排的简简可以来全套。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真正的“善”于做一件事,不拘泥于套路方法,随意就好,只有不会的不懂的,才需要作业指导书。
但,没有办法,在“善”之前,就老老实实练习吧。等到“善”之后,再享受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无他,唯手熟尔。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注解】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行走的痕迹;擅长于言谈的人,在说的时候没有任何瑕疵;善于计算的人,在做算术的时候不必借助计算工具;善于守护门户的人,不用门闩也不会让他人轻易打开门户;善于捆绑的人,不用绳索打结,别人也很难解开。
因此,圣人总是善于人尽其才,在圣人眼里没有无用之人;圣人也总是善于物尽其用,所以在他眼中没有无用之物。这是一种承载的大智慧,也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智慧。
因此,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之人的老师,而不善之人可以帮助善人自我反省。常人如果不把那些善人当作自己的老师,也不借鉴那些不善的人的经验、教训,即使本人非常聪慧,也会变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所在。
老子将“自然无为”扩展到更广泛的生活领域,以“善行”“善言”“善数”等例子,说明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善于处无为之政,符合自然的“道”的规律,那么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力气就能取得不错的效果,最终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