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4-14|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道德经》4-14|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作者: JIE制 | 来源:发表于2023-05-01 00:05 被阅读0次

    庄子: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庄子》之《秋水》讲了动物、风和心的寓言。风羡慕眼睛,因为视力和光线跑得比风还快。然而,心在刹那间越过时间,穿过空间,速度比光更快,无形无相。

    一个老子版的量子纠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一旦观察,就不是那个想象中的道了,不可定义,不可琢磨,又无处不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老子说,这些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这些又是最厉害的,是谓道纪。

    这些不可描述,难以定义的部分,施一公定义为暗物质。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占到这个世界95%的部分,它们是暗物质,每时每刻,成吨的暗物质穿过我们,无法理解的因果,不可知的因缘,未知的时空。在已知的空间里,是无常,或者是礼物。

    前者让我们措手不及,后者给我们巨大惊喜。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但他们无时不在。

    而我们能做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解】
    有些东西无色无形,根本看不到,可以把它称之为“夷”;有些东西寂静无声,根本听不到,可以把它称之为“希”;还有些东西没有实实在在的形状,根本无法触摸得到,可以把它称之为“微”。对这三者不能够盘根究底地询问,因为它们原本就浑然一体。

    这个混合的事物外显的部分并不是非常明亮,隐含的部分也不是特别晦暗。它没有开始的端口,也没结束的尽头,无法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最终只能将其归结为超凡物质一般的存在。这也许就是一种没有形状的形状,一种没有实物的形象,一种若有若无的恍惚之感。

    当我们去迎接它的时候,却看不见它的开头;追随它的时候,又看不到它的末尾。我们最应该做的是遵循早已存在的“道”,来掌握和驾驭现在能看到、听到、感触到的一切事物,认识到宇宙的开始,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道”的规律。

    换句话说,“道”是虚无缥缈的,我们无法看到、听到、摸到、感知到,但是“道”的确真实地存在着,而且它每时每刻都在按照自身独有的规律运动。如果真的能找到宇宙的开端,看到所谓的“道”,掌握“道”的运作规律,也就可以掌握世间万物的根本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4-14|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ugm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