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哲
![](https://img.haomeiwen.com/i6788549/2738813407fe716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788549/ec62a894ab0bafc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788549/4e7ceffc5f23852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788549/68cf92481582a81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788549/9134d7ff634c663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788549/230cb586ecd039e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788549/35f8b5a0b028eaa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788549/d978a4294d03a67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788549/4fa00416affa711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788549/cc532470ef5a02e2.jpg)
北京香山探古寻幽时,我曾意外地发现了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校长毛邦伟先生与其夫人伍崇敏女士的合葬墓。客居香山多年,我对于香山的人文山水情有独钟,足迹几乎踏遍了香山角角落落。这些年,我先后发现了新民晚报创始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的生身父亲吴竹似先生墓园,北法海寺大震超地禅师寿藏,香山慈幼院师生墓园,香山慈幼院女教师沈璚及其家族墓,辛亥烈士、国民党“一大”代表祁耿寰烈士墓等名人墓葬与文物古迹,并为之鼓与呼,有的已经得到有效保护,也有的仍未得到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民国教育家毛邦伟夫妇合葬墓就是其中之一。
记得2010年4月,我在香山红山头,意外发现了吴竹似先生墓园。与之毗陵,一步之遥的地方,有一座规模宏大,约有上百平米的高规格墓园,我粗粗看完墓碑,立碑时间为1964年,修建于文革前夕,属于当代墓园,误以为香山本地富户的墓葬,也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又一次来到香山缅怀先贤,凭吊吴竹似先生墓园时,我跨过墓园围墙,跳过盗墓贼留下的墓坑,钻进荆棘丛生的墓园,挨近墓碑,仔细端详,只见墓碑上写着:“先伯父毛子龙、先伯母伍崇敏之墓,公元一九六四年八月,胞侄男毛全本、胞侄女毛瑞霞敬立。”
我拿出随身携带的手机,随即上网搜索毛子龙与伍崇敏的相关资料时,发现墓主毛子龙,竟然就是北京“女高师”的校长毛邦伟,他的夫人伍崇敏,也系同盟会的会员、北平妇女救济院院长。掩藏在这里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名家毛邦伟、伍崇敏夫妇墓园,意外发现,重见天日,可谓是不幸之中的大幸!
1928年,毛邦伟去世,就落葬于此。1964年,他的夫人、91岁高龄的伍崇敏离开人世,在其侄子、侄女毛全本、毛瑞霞的努力下,与夫君毛邦伟合葬于此,墓碑书法遒劲有力,当为名家手笔,可惜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
这座名人墓园的被发现,相信会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对其进行修缮,将其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一处供人凭吊与瞻仰的名人墓地。这与其毗邻的吴竹似墓园、香山慈幼院师生墓园等,成为香山又一处名人墓葬群,实在令人欢欣鼓舞!
毛邦伟(1873-1928),字子龙,贵州遵义人。著名学者、教育家,前清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后东渡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堂,与夫人伍崇敏系留日同学。数年后,他们一起回国,恰逢辛亥革命成功,已经推翻满清,建立了民国。毛邦伟被委以重任,当局政府教育部,委派他担任全国编纂委员会主任,负责编篡中、小学的教科书。
1912年5月,他担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教授;1919年7月至1920年9月,首次担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即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前身)校长;1921年10月至1922年7月,担任代理校长;1926年9月至1928年11月,任国立京师大学校师范大学第二部学长(即校长),夫人伍崇敏,也在该校担任训育主任。1928年,师范学院第二部改名北平女子师范大学,11月毛邦伟病逝于北京,享年五十五岁。
毛邦伟三任北京女师大校长期间,北方军阀混战,政局极度不稳。但他承担教育重任,苦心孤诣经营。在这期间,他著有《中国教育史》、《教育大纲》等,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毛邦伟侄女毛瑞霞后人黄东黎先生回忆,他与家人于50多年前曾经祭扫过毛邦伟墓园,当时墓园仍然保护完好,并保留有当时扫墓后的留影照片。毛邦伟担任女高师校长期间,延揽了不少人才,其中鲁迅就曾在该校兼课。该墓园被发现后,毛邦伟侄孙女毛忠惠女士曾在其儿子王明先生陪同下,从贵州千里迢迢来北京香山祭扫先辈。
1920年9月,鲁迅的绍兴同乡、女学生许羡苏,因为剪了短发而被女高师责令退学。鲁迅为此多次找校长毛邦伟求情疏通,最后无果。鲁迅愤然就此写了一篇《头发的故事》,作品主人公“我的一位前辈先生M”,指的就是时任校长毛邦伟。鲁迅在《坟·从胡须说到牙齿》一文中,曾如此写道:“虽然已是民国九年,而有些人之嫉视剪发的女子,竟和清朝末年之嫉视剪发的男子相同;校长M先生,虽被天夺其魄,自己的头顶秃到近乎精光了,却偏以为女子的头发可系千钧,示意要她留起。设法去疏通了几次,没有效,连我也听得麻烦起来,于是乎‘感慨系之矣’了,随口呻吟一篇《头发的故事》。但是,不知怎的,她后来竟居然并不留发,现在还是蓬蓬松松的在北京道上走。”文中所说的“她”,指的就是许羡苏,校长M先生,指的就是毛邦伟。
许羡苏对此也有这样的回忆:“女高师当局下令短发的学生,立即把头发养长,剪发的同学除我之外,还有同班缪伯英、张挹兰(她后来转到北大文科,跟李大钊同日遇难)和体育系的甘睿昌四人,我们谁也不遵命,学校当局又向各人的保证人、监护人和家长要求督促。我的保证人是本校教员周树人,他就退了聘书表示抗议,鲁迅则因此写了一篇《头发的故事》,其中提到的‘M’校长,就是当时的女高师的校长毛邦伟。’”
当时女师大,校规森严,女子读书,除了不准随意出入校门外,每周回家,还必须由家长接送。学生一律要把头发梳成盘龙髻或S髻,不许留短发。许羡苏刚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时,梳的是蓬松的新潮型短发,于是便遇到了麻烦,后由鲁迅陪同她去女师大报到,并作了保证人。
我发现的毛邦伟夫妇合葬墓,至今仍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实在令人遗憾!清明之际,相信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以及毛邦伟、伍崇敏夫妇的亲属,共同呼吁,修缮墓园,告慰先贤,魂安此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