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多身世
首先来说说波尔多、及其与葡萄酒文化的纠葛。
葡萄酒在此区域的踪迹,可以远溯到西元一世纪的罗马时期,根据记载当时就已经开始有第一片葡萄园。然而经过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葡萄酒没落了好一段时间,直到十二世纪起,港口城市的波尔多,才由于北海商业的繁荣,葡萄酒产出和贸易也才连带着兴盛起来。
之后波波的身世,则必须提及一位难以评价的女人。当时波尔多市隶属于法国的阿基坦大区(现在依然这么称呼),掌管整个大区的女爵,她先是嫁给了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N世犬不深究),结婚十几年后离婚再嫁,打破二婚不体面之说,女爵这回则嫁给了英国国王。(连嫁两任国王的她堪称法国拜金女的祖师奶奶了。不过这两桩当然都是政治联姻,因为当女爵与第二任老公成婚时,她的新丈夫才4岁...不过也间接说明了波尔多当时是极有价值的好地区。无聊历史课中穿插一段八卦时间:虽然女爵仗势自己显赫的身家,等于是有恃无恐地向老公们提出了无法拒绝的条件,然而这把金交椅也不是好坐的位,女爵本人则是性格乖戾、脾气暴躁,特爱挑拨家族是非。凡人就算是能少奋斗十年,忍无可忍时则无需再忍,所以小老公一成年即位,第一件事就是把某大姐抓去大牢里关。这个故事给我们的教训是:做人真的不要太超过!)
上图:网路上我只找到这张像见鬼的照片,大家凑合凑合著看。下图:当时波尔多港中,荷兰商船遍布的情景。回归正题。所以当时的波波被当作嫁妆,与女爵一起远嫁到英国去,既然两方是亲家了,你我往来的关税就随便意思意思给给就好啦,这促使英国人开始大量的消费波尔多葡萄酒,也奠定了波尔多酒外销的契机(与勃艮第完全相反,勃艮第的葡萄酒则大多内销法国)。波尔多和英国的好交情持续了数个世纪,而葡萄酒本身在世界各地的流通,直到17世纪荷兰人兴起海上贸易的时候,又有更进一步发展。当时北欧国家很喜欢烈酒,还有各种甜酒(因为在过去的欧洲,糖是很珍贵稀少的东西,欧洲人可是在十字军东征—接近11世纪—之后才从东方带回了甘蔗产糖,所以只要是甜的东西他们都爱不嗜口)。荷兰人这帮海上流氓就这样到处走窜,这边、那边、东边、西边的把货倒来倒去,其中他们经手的包括波尔多的白甜酒Sauternes苏玳(我们下堂历史课会讲到)就是很受欢迎的饮品之一。
在与荷兰人的交往之下,波尔多的红酒制造商不但学会了用二氧化硫为葡萄酒杀菌、使用玻璃酒瓶包装—这些都大大帮助了葡萄酒的保存和运输(不然之前葡萄酒都是装在大木桶里面,在海上飘个几个月就差不多坏完了。)同时也从荷兰人那儿学到了如何人工将沿海低洼的沼泽地区,转化成为耕地的技术,这就成就了波尔多在当今世界上最知名的几个产区,包括整个梅多克Medoc、以及部分葛拉维Graves地区(这就是流经波尔多的大河出海口(吉隆特河-加伦河)的地区,整区最高海拔是43公尺....真的超低)。
葡萄
就上一点所提到的,波尔多的葡萄酒全都是用数种不同的葡萄汁调配而成(不像勃根地都只用单一葡萄),大部分的葡萄品种是卡本内苏维翁Cabernet Sauvignon和梅洛Merlot,以及一些很少数的其他品种(比如费跩克就泄漏了他的商业机密,只要调入一点点的Petit Verdot就可以让余韵结束得很悠长)。即使是在波尔多,在不同区域,气候不同,因此葡萄的比例也不一样。比如梅多克地区沿海,受海洋的暖流影响(温暖)但是又有松林挡住海风(干燥),因此高温的日数比较长,像是卡本内苏维翁这种晚熟的品种,在此地就可以延后采收的时间,所以果实通常都能成熟得很完全。因此大部分梅多克区域的葡萄酒以卡本内沙维翁的比例较多。
卡本内苏维翁这种葡萄品种,应该是每个初学者第一个尝的味道(至少之于犬是如此)。主要原因是波尔多的葡萄酒在世界上流通的资历久远又更加普遍(原因如上述),所以像是美国、澳洲、智利等等新世界的酒(习惯性将欧洲的产区称为旧世界,而欧洲以外的地区都统称新世界),一开始都以它为仿效的对象。卡本内苏维翁有一种很鲜明的味道,其他书上的形容可能是:单宁强劲、酒体厚实之类的....太抽象啦,给犬的感觉就是十分阳刚,像是一位有着怒气纹和法令纹的熟男,加入梅洛则是为了稍微平息它的暴戾之气。
左:榨汁的過程。右:卡本內蘇維翁对于犬本身呢,我当然没有那种灵敏的鼻子,像是费跩克鼻头掀动几下,就樱桃草莓浆果黑醋栗之类的一串大珠小珠落玉盘了。但是如果要从我个人最熟知的味觉数据库中,去捞找那个相应的味道的话,那就是卡本内苏维翁它有一股乌梅干的味道,那味道有点像是你去麻辣火锅店里,点一瓶老北京乌梅汁,闻起来略有几分神似(我觉得可能只是外国人不知道什么是乌梅,就像是我也搞不懂什么是黑醋栗一样)。然而写文到此,波尔多红酒的刻板印象也可能只是犬喝的不够多(或是没喝到真正的好酒),前几天鸡犬喝了一瓶2007年的玛歌惊为天人,虽然2007年是据说的坏年份,但那只酒之温柔高雅,完全超脱我喝过的任何卡本内沙维翁......只是回味依旧有股淡雅的乌梅干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