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了解儿童、认识成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了解儿童、认识成人

作者: 简兮然 | 来源:发表于2021-08-23 18:54 被阅读0次

    在我读高中时,我最想报的专业是心理学而不是文学。因为是文科生,当时心理学属于理科才能报的专业,所以深入这门学问始终差一些契机。大学时候学校开设过心理学的课,当时密密麻麻记录了好多笔记,那门课最终也得了91分。除了我们的汉语言文学主课老师外,心理学老师也是唯一添加成QQ好友的大学老师。

    为什么那么喜欢心理学?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我的情绪不稳定,内心有很多压抑无法释怀的东西。我需要那种关注内心世界的学问给我带来指引。有一年,我又被我的情绪问题套牢,始终走不出来,我去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可是自从那次踏入真实的咨询室,做了一些问卷表,与一些人聊了聊,我有些失望。他们直接给我的结论是:从你的人生经历来看,你并没有经受很大的挫折。他们说那样的话中,似乎在暗示我,我的问题都不算问题。自此后,我对心理咨询并不抱太大希望,在读教育心理学中更是对数据实证的心理学更是没有好感,人的心理那种复杂性怎么能用那么浅薄的数据来表示。

    心理学这门学问就这么被我误解了,也从此将心理学更深入的大门关上了。可是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依旧层出不穷,我对历史政治等外在物质世界的构成不感兴趣,却独独对深入内在的潜意识迷恋许久。在华德福圈子里,我知道直觉的重要性,知道身心灵的密码,那种透过现象看向内心世界的教育吸引着我。再加上做教师的缘故,对孩子的心理活动的把握也是我极其看中的。了解各种文学,特别是儿童文学,更是让我深入理解自我,理解儿童。我觉得儿童文学的作品是真正的儿童心理学的艺术。如果说我早期了解的心理咨询需要填表看数据有其套路的话,我觉得儿童文学便是去套路去痕迹的艺术。

    今天我要谈的这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它既是一本心理学入门书籍,而且也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因为这是一本完整的故事书:讲述经典童书《柳林风声》里的蛤蟆遭遇了人生至暗的时刻,最后在苍鹭心理医生的帮助下,一步步找回了内在的力量。这本书对真正的心理咨询做了再现还原,比如咨询师与咨询者是双向合作的关系才行,也就是咨询者也需要积极参与。就像教育也是如此。

    “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认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第一次咨询)

    这段话如果放在教育上,不是也如此吗?教师相信教育的作用,并愿意全身心投入,而萌芽的种子取决于每个孩子。

    接着蛤蟆先生与苍鹭接近8次咨询,谈三种人格结构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这个咨询不是一下子引出这些理论,而是从蛤蟆当下的困境出发,引出他内心感受。原来困恼自己、压抑自己的阴云是因为蛤蟆经常让自己处于“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了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第三次咨询)

    儿童的自我状态由两个部分构成:自然型儿童与适应性儿童。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自然行为包含了喜怒哀惧这样的基本情感,还混入了其他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父母影响,儿童为了适应父母,适应了一种生存的策略,这便有了“适应性的儿童”。蛤蟆先生正是带着儿童残留的记忆和行为模式,在面对强大的獾时(好似其父母),便有了愤怒却不敢爆发而选择迎合退缩的生存策略。

    “理解你的童年就是理解自己的关键线索!”苍鹭这句话让我想到儿童文学,无论儿文阅读还是创作,都让我回忆到童年最深处,而我更多是让自己浸润在那样的情境中,而这本书却深刻地让我感受到童年与此刻的自我的连接。

    比如怄气,说实话这是我最擅长用的伎俩,在与H的生活拌嘴中经常使用。但我从未感受到这原来也是儿童适应性的表现,怄气是用时间稀释愤怒的例子,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这里还有一张表,儿童释放愤怒由强变弱的策略分别是:叛逆、撒泼、怄气、任性、郁闷、拖延、厌烦、退缩。处在“儿童自我状态”的人,特别容易责怪他人,这些行为都是负向的。不过在后面的咨询中苍鹭提到在成功的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须的,演化千百年,都对生存有价值。因此舍弃儿童自我状态也是不可取的。

    接着我们说“父母自我状态”。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所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括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评判是非对错。”

    "当你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到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

    这个状态,是我很恐惧的阶段,虽然我也好为人师,但我时常会对比我更有力量的权威感到害怕,特别是那种权威还以我无所不能的姿态像你展示他的能力。比如我的父母。我小时候无论做什么,总是会被他打压,妈妈经常说的话是“连个碗都洗不了!”,而爸爸的口头禅则是“你们能力就那样,我也不指望你们……”。这本书里谈到的,一般“父母自我状态”的人也会处在“我好你不好”的价值坐标中,他们从来不会抑郁的,因为他们所有的愤怒都朝向外面,总在怪罪别人。

    最后,我们看看可以让我们探索自我的第三种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声音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第三种状态都是成人比较满意的状态,只有这个状态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但这种状态很难,因为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我做了六次职业咨询后,我同样经历了内在的不断叩问。魏老师很少给我说出答案,而答案却是在自我寻找中不断浮出表面。这个过程需要你不断破壳,你会感受到内在的挣扎,难受,但你依旧要求证下去。目前为止,关于正念的刻意练习我已经做了十一周第三天了。曾今看哈佛的《幸福课》了解到积极心理学,以为把精力倾注在正向的念头上,而现在我发现不是。我们需要随时去记录负向情绪,研究负向情绪的产生机制,从而我发现那种负向念头与童年有关,与父母的养育有关。这便是觉察与反思。

    心理学的高明之处我觉得他除了关注理性思维外,比如给你一些心理学的术语,例如前文提到的三位一体的人格结构,其实还有潜意识领域的挖掘。让混乱的潜意识也能达到意识层面那样清晰,比如你不带思考的将儿童与父母的相处之道带到往后的岁月中,这样潜意识的行为背后蕴含了怎样的价值判断,为什么会如此运行。

    书的最后,蛤蟆和他的好朋友,鼹鼠、河鼠、獾都有很大的改变,当然最大的改变我认为是蛤蟆。就像海林格家庭系统排列一样,只要家庭成员中一人发生变化,其他成员的关系也会随之改变。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应该是,了解了儿童,理解了观察儿童内心发展的重大意义,在自我思索中也不断理解了作为成人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了解儿童、认识成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oaeb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