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领导嘱我多学习国学文化,写一写学习这些经典的体会与感受。说实话,很有压力。关于国学经典,我知道的全是皮毛,不仅没有深入了解,还缺乏系统学习。
人到中年,也曾想过读些国学经典,买了好几本书,老领导提到的《菜根谭》,印象中买过相关内容的书。在书柜里一番寻找,果然有,只是被束之高阁,连塑料封皮都没有撕开,以阅读之名变成了藏书摆设,实在汗颜!
这本书是诸葛文所著的《菜根谭全智慧》,书的扉页上有诸多关于推介本书的总结性语言,如“一本书读懂为人处世百年哲学”、“首部集儒、释、道三家思想精华为一体的著述经典”、“中国人修身养性三大奇书之一,改变人生必读”、“毛泽东曾言: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等等。
看到这些登峰造极的文字,你是不是也有了一睹为快的冲动?估计当时我肯定是如你一样,被这些极富感染力的广告语吸引了,但只是动心却没有动情,买是买了,硬是没有打开过。
文章开篇所列典言:“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什么意思呢?
作者这样诠释:一个能够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也许会寂寞一时,一个依附权贵阿谀奉承的人,却会有永远的孤独。心胸豁达宽广的人,考虑的是死后的千古名誉、子孙后代的安定,所以宁可坚守道德准则、忍受一时的寂寞,也绝不会依附权贵而遭受万世的凄凉。
看到这段注解,让我不禁想起了最近火爆全网的王自如。
第一次刷到那段采访视频,我这个老同志,看完只觉得这人太会拍马屁,太油腻,还有些吹牛皮;但并未过度去解读这个人,内心还挺佩服他的,能够当众公开承认他溜须拍马的想法,胆量够大,脸皮够厚。后来访谈事件的持续发酵,想必他自己也没有预想到会有那么大的负面效应,以至于所在公司不得不采取了报警方式来挽回不利局面。
一夜之间,王自如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舆论能发酵到这种程度,一来他确实激发了公愤,两句话引发网络地震。第一句,“从不看工资条”。这话纯属博眼球,效果却是遭群攻。保守估计80%以上的人是以工资为生,你不看工资条,你多牛掰,喷不死你。第二句,“我哪怕每天什么事都不干,我就看她怎么开会,我听她每天讲什么、做什么,我都觉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这么赤裸裸地表白自己的上级,在大众眼里确实有些违和,卖力太过了。
王自如在这段访谈里,只是以一个普通网红的身份来发表了内心真实的想法,正如其名,是自如表达,很自然很真心,但显然忘记了他企业高管的新身份;二来自媒体时代,就怕没有话题来发声,王自如跳了出来,正好被大家跳打,借题发挥,一时间“跪舔”“包养”之词满屏飞。
言为心声,行为心表。也有人说他只是选择错了说的场景,对他的话并不觉得有何不对。价值观不同,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一定会有差异,这也是必然的。
为什么读《菜根谭》“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的典言,会让我把王自如联想在一块,想必大家已经心如明镜。
在古代圣贤的眼里,一个人为了一时的荣华富贵而阿谀奉承,是违背道德准则、个人素养低下的表现,即使当时获得一定的风光,也会受到后世的唾弃。王自如的行为,与圣贤所不屑之人有何区别呢?不可否认,自古以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已经根深蒂固,但古人也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一个人,想追求更好地发展,过更幸福的生活,这是无可厚非的事。但如果为了名利而一味趋炎附势,为了前程而变得卑躬屈膝,这样就丢掉了自己的人格,失去了人格。人格是什么?它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为了一时的名利而失掉了自己的人格,显然得不偿失。
刘文典曾说过一句,“国家民族是大节,马虎不得,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不光是读书人,所有人都是有自己独立人格的,都应当爱惜自己的羽毛。王自如作为一个知名企业的高管,更不能失了气节,做出让大众都视为跪舔的行为,吃相比较难看,确实有辱斯文。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面对诱惑,面对权势而失去底线的人不少,已经与君子相差甚远。王自如的一番自鸣得意的言论,把自己推到了大丈夫的对立面,说是小人行径也没有委屈了他。
人活在世上,名节始终是重要的。若被人评判为不道德,不君子,即使满足了一时的私欲,当他面对自己的内心时,会不会觉得能对得起自己的心呢?
孔子评价自己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古人还有“良田千倾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的说法,不都说明人不必为外物所劳役。人生短暂,不可只陷入物欲之中失去自我,而更要有一颗淡泊名利之心,这样才能做到清心寡欲,才能有更加高远的人生志向。
愿我们都能保持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让人生的境界配得上我们超凡脱俗的灵魂!
(2023.11.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