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1)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1)

作者: 菇媽 | 来源:发表于2019-12-14 11:48 被阅读0次

    平江路的日子

    我对小蘑菇说:读书是为了培养你拥有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你现在受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将来即使你卸除了社会身份,关起门来自己照样会觉得活得很有意思。

    追求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天性,但首先得了解什么才是美好的生活,这就要花费时间精力去学习了解古今中外大量的知识,才能形成对美好生活的广泛全面的认知。而要具备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又要学习掌握足够的技能。只有拥有了充分的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才能拥有自足的人生。真正的财富是感受幸福的能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平江路的日子,让小蘑菇开始实践这样的人生训练。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1)

    读书

    那些读过的古籍成为了她的一种可以自遣自娱的储备,风雅自足。这已实现了我最初的期许。即使手机不可避免,无孔不入,还能想着翻看《诗经》的孩子,就不用太担心她会全军覆没了。

    小说里有很丰富的世界和人性,她从中获得的对世界的认知是对现实很好的补充。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1)

    小蘑菇回家读书后,若在平时外出,经常会有人指着她说:这孩子怎么不上学?感觉一下掉入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了。于是马上需要做出一番解释,好多人听了觉得匪夷所思,莫名其妙。也有家长会说:“我们也是没办法呀,明明知道好多东西学了没用,可人家都去上补习班,你不学怎么办?”理解。就算知道是错的,但是大家一起犯错,至少心里没有压力。个体单独的决定就需要自己承担完全的责任。

    决定自己去承担孩子教育的责任,前期的准备是让自己觉得有理由有信心有能力去这么做,接下来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了。

    蘑菇2岁时我就去考察过的读经学校以及《太湖大学堂》,他们的教材都是选自四书五经。小蘑菇以前也稍微诵读及背诵了一些。回家读书,我考虑还是从《诗经》读起,不是选读,是整部305篇。孔子曰:诗三百,思无邪。还有哪部比《诗经》更合适的童蒙经典呢?我至今觉得当初一下选定《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的《诗经全译》,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扉页上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1991年——1995年出版规划重点项目,而此书的编辑说明是写于1979.1,对选用袁愈荌译诗和唐莫尧注释做了说明。这两位都是在民国完成的大学教育,古文字功底和白话文的运用都是是上乘。翻译成的白话诗读来颇有儿歌加民歌的风采,朗朗上口,形象生动。注释也是筛选了历代的结果,不掉书袋,恰到好处。

    我们这代人之前无缘读《诗经》,正好趁此机会和蘑菇一起读。当然注释部分由我来讲解,译诗就有蘑菇自己读。我从三百首里选了一百首要背诵的,差不多每天都会有一到两首要背。《诗经》有好多生僻字现在都已不用了,好在会在注释里注上拼音。其实想当然地认为小孩子认字一定要由简而繁才是科学规律是一种认识的误区,小孩子对图像的接受是刻录式的,重复就记住了,并非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我从来没教过小蘑菇认字,从开始就直接和她一起读书,读着读着就认熟字了。她在《太湖大学堂》读的书都是繁体字,所以也就认得些繁体字了。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1)

    小蘑菇回家读书,我和她说好了这样的读书计划,她知道每天要读书背书的。可是读了一阵子后,她就会哭着说:我们为什么要背这个啊?我就得把道理从头讲一遍。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她最记得住的一句话。等读完《诗经》,开始读《楚辞》了。有次她说:“现在我才发现《诗经》的好”,我当时不太能确定这是否因为她发现《楚辞》更晦涩难懂?直到后来她好几次在不同场合引用《诗经》,或看到《诗经》被引用时她的反应,我才相信《诗经》她是读进去的。

    我的微信在2015年2月17日写到:“在马年接近尾声之际,小蘑菇学习经典有了以下的感悟:关于财富,1.《诗经》 --“衡门”有句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一木搭门门虽低,那儿也可来安居。清清泉水荡漾流,欣赏流水可忘饥。)虽然这是没落贵族的自我安慰之作,但是,可以感悟到,真正的财富是能感受幸福的能力,所谓:清风明月不需一文钱。 2. 买了伍迪·艾伦 电影全集,已看了几部,发现它们给我的感觉跟莎士比亚戏剧很相同:看似故事荒诞,感觉又很真实;看似情节并不复杂,但看完感觉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我甚至感觉,我愿意反复地读它们看它们。伍迪·艾伦的作品含有深刻的讽喻意味,但它却让你从头笑到尾!令我想起《诗经》-- “淇奥”有句曰:善戏谑兮,不为虐兮。(笑谈幽默有风趣,可是话不伤害你!)妈妈说小蘑菇读经典总算读出味道了,而且通了!我感觉这也是一种财富----能欣赏经典并从中感觉乐趣和体味意义!”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1)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再把这本《诗经》找出来看看,惊诧地发现就放在她床头,已经破掉用玻璃胶纸粘上了。这才想起她前些日子说起晚上有时会读会儿《诗经》,会有和以前不一样的感觉。这使我想起她刚到加拿大这边读书时,有时会带一本巾箱本的《玉台新咏》去学校,课间休息时,别人在操场上胡打海闹时,她就翻看巾箱本,自我安慰自己很有文化,其实那时她还没能和同学们玩到一起。但至少,那些读过的古籍成为了她的一种可以自遣自娱的储备,风雅自足。这已实现了我最初的期许。即使手机不可避免,无孔不入,还能想着翻看《诗经》的孩子,就不用太担心她会全军覆没了。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1)

    《诗经》《楚辞》是按文学史的进度在读,与此同时读的是《老子》,接下来是孔子,选的是台湾出版的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选了《论语》和《史记》的孔子传),那是中英文对照的(林用英文写的)。在解读孔子老子时,我在参照注释的同时,都会放到现代的语境来解读他们的思想。我一直认为教孩子读古籍除了了解他们当初写作的思想背景,最重要的是化解为现在的学习资源。因为老子孔子的哲学思想,大多至今仍有教益的。所以,我会把它们化繁为简,古为今用,并尽量用八九岁孩子听得懂消化得了的语言来解读。《老子》《论语》会选一些语言及意思特别好的段落来背。

    我还选择了一些民国课文来当教材,那里选了五四以来的一些优秀作家,文字和内容都好,可以作为现代白话文的学习。《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对我们而言是个惊喜,蘑菇特别喜欢这套6本线装书的书写和插图。那是关于自然历史人文科学的初级知识,从中她学到了普及性的常识。而且那种半文半白的文字特别好,与古文有着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感觉,为她打下了一定的文字功底。我们上课就每天读一页,让她抄一页,加深记忆,顺便练字。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1)

    我在讲解课文的时候,经常会启发蘑菇的思辨力。譬如有次说到伯嚭是坏蛋,我就问她对谁来说他是坏人,对谁来说他有可能是好人呢?“对他的亲人呀,或是和他利益一致的人呀,”蘑菇反应还是很快的。当时我们正好看着窗对面的房子,我就说你看我们从楼上和楼下看对面房子,看到的是不同角度的房子,以此她更形象地体悟到不同角度看事物和人都会看到不同的面,不能单一绝对地思考问题。

    英文除了熟读《儿童西方经典导读》那些经典名篇之外,我们一起读一些经典小说的简写本,《小妇人》,《傲慢与偏见》,《简爱》,《莎士比亚故事选》等。我从来不教她认单词背单词,也不学语法,就直接读文章,小说。小说看得下去,看着看着,就把单词看熟了,句法语感也自然熟悉了。我想,小蘑菇后来来加拿大不久英语课的表现就超出班级平均水平,多少证明这个方法是可行的。我也不和她练口语,我说:你到了加拿大,在每天说英语的环境,你的口语很快就会跟上的,何必现在事倍功半呢?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是对的。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1)

    我从来不给蘑菇布置作文题。我记得我小学有个同学写作文,不是写扶着老奶奶过马路,就是写把跌倒的老爷爷搀起来。所以,我一直认定作文是有感而发的,不能没话找话。我只是带着蘑菇经历各种事情,和各种人接触,我让她读小说。小说里有很丰富的世界和人性,她从中获得的对世界的认知是对现实很好的补充,而且从不同的小说她自然学到不同的写作技法。她最喜欢的是老舍,几乎读了他所有的作品,有的还反复读。喜欢萧红超过张爱玲。金庸基本上也读了,偶然看了清朝的章回体小说《施公案》后,突然就自己写了她人生第一篇文章,写教她吹箫的石老师:

    “石老师-石爷爷

    跟石老师相识,实在是机缘巧合。现在想起来,那时还是刚到苏州不久的我们,就能如此简单,轻松地认识当地有名的箫界大师,石冰老师,实在是跟石老师有缘。我凭着模糊的记忆,来勾画我们跟石老师相识的场景。

    那时我们刚到苏州没几天,我们来到平江路溜达,那儿有许多有个性,有趣味的小店。这时,小蘑菇被一家门口有一个织布机的店吸引了。我们进到店里后,发现有很多顾客在看店里的东西,原来,这家店做的是当地极有特色的传统织艺“缂丝”。这时从里屋传出一阵轻,但极有味道的箫声。老蘑菇以前曾经自己玩过一阵子的箫,于是被这个声音吸引住了,就向店员打听,得知吹箫人正是苏州箫界最有名的石冰-石老师!大蘑菇见此情形,便让老蘑菇去试试运气,看看能不能让石冰老师收他为徒。老蘑菇虽然觉得不大可能,也乐于一试。当时,我并没有和老蘑菇一起进去“面试”,但凭着日后对石老师的了解,便拼凑成了这样的情景:老蘑菇厚着脸皮走进里屋,见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他正在同几个学生交谈,他的声音虽然很轻,但有力。石老师听明白了老蘑菇的意思,就让老蘑菇当场吹一段。老蘑菇虽然对箫有些天赋,但好久没吹了,估计要出丑了吧,可既然老师都开口了,那就只好试着吹了。等老蘑菇吹完后,石老师点点头,他居然就这样奇迹般地收老蘑菇为徒了!后来我们才了解到,石老师作为苏州箫界的了不得的人物,有很多人想拜他为师,但他已不怎么收徒了。而老蘑菇这个偶然闯入者,能这么迅速就被石老师纳入师门,实在幸运。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1)

    可以说,认识石老师是我们踏进苏州“圈子”的开始。首先,石老师介绍我们认识了牙医“清蒸鱼”,早于老蘑菇入师门,年纪虽比他小,也是他的师兄了。他成了我们的患难之交,对我们的友情一直铭刻在我们心里。其女晶晶也成了小蘑菇的好闺蜜。清蒸鱼把身边的朋友一一介绍给我们。刘成,苏州采芝斋茶楼老板,八面玲珑,堪称男版阿庆嫂,热心,有趣,算是小蘑菇的忘年交之一。阿道,书画玩友,被褐怀玉,德配书法,小蘑菇拜他为师习字,以小犯大,直呼其名,阿道一笑而过。苏眉,苏州美女作家,专攻茶食,其女小米也是小蘑菇的小伙伴。

    小蘑菇对于石老师教学时凶不凶这个问题很好奇,她从老蘑菇那里了解到石老师上课很严肃。见到石老师多了,她觉得石老师不凶,对人很友好,就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显得太严肃了。就像他的名字石冰,冰冰的。后来,小蘑菇也开始学吹箫了。先是跟着石老师的干孙女茶树菇(小蘑菇给她起的别号)学,后来茶树菇要到留园去表演吹箫一阵子,就由石老师来给小蘑菇上课了。小蘑菇也不怎么怕石老师,就是觉得石老师吹箫是最灵的,打心眼里尊敬他。而且,接触多了以后,小蘑菇越来越喜欢石老师了,石老师好像也越来越喜欢小蘑菇了。”

    后来发现她还偷偷在写诗。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1)

    我们读书的地点经常是在户外,在园林,在海边,有时乐翻天,有时吵一架。

    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從平江路到多倫多---菇媽養娃的園丁手記(1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oec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