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平淡人写得平淡小说
只听名字的话,《晚饭花集》大概是一部写花写草写闲情的散文集,然而实际上,这却是一部很好看的短篇小说合集。初版时大概有19篇短篇文章,后来经过删减,我们所看到的版本,也就是通行版本大概是15篇。同现在小说追求奇崛、激烈的节奏不同,《晚饭花集》作为一部小说合集,它的语言却是“有意识地写得平淡的”(汪曾祺)。
回头看汪老,有一个标签始终绕不开——“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这是90年代初在汪老的作品讨论会上,有人提出的,直到2004年汪老过世,大概就是他的盖棺定论了,因为这并非过誉,无论是汪老的为人,还是他平淡冲和的文风,都证明这一评价可以算得上名副其实。
最开始的《端午的鸭蛋》
很多人知道汪老,大概是因为《端午的鸭蛋》,这篇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文章,也是各位语文老师最喜欢用来反复研读的文章,用闲散的语言写端午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符、喝雄黄酒,写“十二红”、写“高邮的鸭蛋”,在一字一句中想念着那时那地那人,娓娓道来,默默深情。
《端午的鸭蛋》写得好,高邮也跟着出名。《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可能就是因为高邮的鸭蛋,专门到高邮进行过采风。那时,正是陈晓卿最风头浪尖的时候,即时这时,他也毫不避讳地说,自己最喜欢看的就是汪老写得关于美食的文章,因为“干净”、“不卖关子”,汪老所写得文章是巷子里的人,普通人的吃食,常见而又普通,“有些写美食的文章很讲究、看起来高大上,读起来有味道,但却是我这辈子都吃不起的。”事实上,汪曾祺说吃也的确不是为了写美食而写美食,所有的美食散落在他的字里行间。比如说《晚饭花集》。
与烟火气打交道的人们
《晚饭花集》中,多的是人,多的是事。所有的人物都在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兜兜转转,跟与烟火气打着交道。
“京剧导演郭庆春就着一碟猪耳朵喝了二两酒,咬着一条顶花带刺的黄瓜吃了半斤过了凉水的麻酱面”,这是《晚饭后的故事》里的开场,读起来有没有满口生津,如果是夏天读,大概很多人就会到处去找黄瓜用凉水湃了吃吧。
《榆树》侉奶奶看到侄儿来了,“就上街,到卖熏烧的王二的摊子上切二百钱的猪头肉,用半张荷叶托着。另外,还忘不了买几根大葱,半碗酱。娘俩就结结实实地吃了一顿山东饱饭。”看,这几句话里连个修饰词都没有,最多加几个定语,什么是“山东饱饭”,什么是徐州侉子吃的饭,读的人大概心知肚明了,我想,这大概就是陈晓卿说的“故乡的味道”。
“别人卖的馄饨只有一种,葱花水打猪肉馅。他的馄饨除了猪肉馅的,还有鸡肉馅的、螃蟹馅的,最讲究的事荠菜冬笋肉末馅的,—这种肉馅不是用刀刃而是用刀背剁的!作料也特别齐全,除了酱油、醋,还有花椒油、辣椒油、虾皮、紫菜、葱末、蒜泥、韭菜、芹菜和本地人一般不吃的芫荽。馄饨分别放在几个抽屉里,作料放在外面,任凭顾客各按口味调配。”《三姊妹出嫁》里的老父亲秦老吉就是用馄饨担子养大了三个女儿,如果放到今天,凭这种老手艺人的手工馄饨,一个网红是跑不掉的。
汪老自己说自己的小说“和晚饭花无相似处,但其无足珍贵则同”,这种谦虚冲和的态度,大概就是士大夫的底蕴了。看《晚饭花集》,看美食,看自然野趣,也看在美食和野趣间隐藏的世间百态、善良人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