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1071211/ec8809c08d0a7bbb.jpg)
在我所到过的城市中,再没有比杭州更让我心醉神迷,留连忘返的了。
初次接触杭州,是熟背了白居易的那首词《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我记得当时读到这《忆江南》时,顿时感到满心的舒畅,立即置身于江水,江花,潮头,满月,桂花所组成的如诗如画如歌的境界中,为单调而疲惫的高三生活增添了一丝生机,涂抹了一点亮丽。
于是,杭州,这座城市如蝴蝶一样,就此憩于心灵的枝头。每当倦怠之极时,我就时时吟诵这首词,想象着杭州的美丽,品味着它的神韵,驱散疲惫,爽神怡心。
后来,参加工作之后,既使是出差到苏州,上海,也要顺道拐到杭州去游玩一番。前后竟然达五六次之多。灵隐寺、西湖,不知留下了我的多少脚印和惬意悠闲的身影。
去时激动不已,离开时依依不舍,好像它是我的第二故乡似的,以致于在日常的生活中,但凡有关杭州的新闻我都会密切关注,唤起对杭州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温馨的回忆。
说来也巧,前几天,正好看到简友YangSiR说事《那一地的金黄》这篇文章。 文中有这么一条信息:
今年10月份,杭州市城管委作出决定,从10月份到12月底,将保留市区15条道路的落叶白天不清扫,目的是方便游客和市民拍照,欣赏杭州市的秋韵,并留下“西湖秋天的味道“···· ····
真是独具慧眼啊!把秋天的落叶当着一道风景来欣赏,在我所知的城市中,也唯有杭州才超凡脱俗,令人眼睛一亮,精神为之一振。
自古以来,人们对春天的花趋之若鹜,夏天的绿叶赞赏有加,因为它们在人们的印象之中,代表着朝气,代表着蓬勃,唯有对秋天的落叶,感伤满怀,戚戚惨惨凄凄,鲜有人纵情放歌落叶的。
唯一的一首豪情满怀的还是刘禹锡那首《秋词》:自缠绵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文豪对秋天的着眼点,是从整体上把握的,秋高气爽,蓝天白云,晴空万里,当然令人心旷神怡。但对于落叶,却只字未提。
杜牧倒是提起秋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那也是还在枝头上迎风招展的叶。
杜甫笔下的落叶是满心的悲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渲染着一种百般无奈,愁云惨淡的感伤。
孔德绍的:早秋惊叶落,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也是有一种惆胀悱恻的情绪。
其实,换一个角度,拥有另一份情感去看秋天的落叶,就可得出不一样的感受。
春天夏天它们碧如玉,紧抱枝头,郁郁葱葱,自有它们的使命,待到完成一个生命周期的任务,便潇潇洒洒陆续扑向大地,那儿,是它们另一个生命循环的起点。
它们决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向枝头挥挥手连头也不回,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
它们到了该退出的时候,依然精神抖擞一如它们的登场,展现出生命最后的绚丽和壮美。这是一种豁达的美,美得金碧辉煌,美得五彩斑斓,美得让人心醉神迷。
充满着自信,挥洒着从容,洋溢着欢笑,与秋风一起,合奏出一曲金色的秋之旋律,如跳动的音符,撒满河流,山川,湖泊,阡陌,街道,城市,乡村。
秋天是什么?人们大多把眼光投向累累的果实,其实,层林尽染,万山红遍,落叶翩飞,金黄满地,才是秋天的标配,最能体现秋之神韵,秋之喧哗,秋之静美。
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晴。确切地说,是缺少发现美的心。
有了此心,白居易能歌咏出“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词句,杜枚则发出“霜叶红似二月花”的赞美。
而如今的杭州便有了“留下落叶品秋韵,踏着落叶赏西湖"的浪漫。
这既是一种从容,也是一种自信,更是一种平适可亲的人文情怀,彰显了一座城市管理者的文化品味。在大家都在为GDP数字抓耳挠腮,被忙着生,忙着死,忙着生生死死的繁杂事务缠得焦头烂额之时,这种从容,自信和人文情怀,无异于一道亮丽的风景,与金色的秋天一样熠熠生辉。
如今的人们,做什么事都冠以“文化"二字。从这个角度来看,落叶满地,一派金黄,是不是也是一种“落叶"文化呢?杭州的西湖,灵隐寺无疑富含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不是它们的辐射,连带着那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生一死,都闪烁着顽强传统文化的光辉呢?
我不知道。虽远隔千里,虽被疫情划地为牢,但我依稀感到,踩着门前厚厚的一地金黄的落叶,又来到了杭州,这个令人心醉神爽的地方,赏城市秋的风韵,品西湖秋天的味道,在一地金黄中放歌,在残荷枯叶中冥想,在瘦月清辉下遐思,在桂子飘香中寻觅········
![](https://img.haomeiwen.com/i21071211/814e22b219617c2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