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次收拾家务,女儿都跑过来帮忙。
一岁多的时候,看到我们擦桌子,她也拿个小手绢模仿我们的动作在桌子上、地上擦来擦去。
两岁多的时候,看着我们拖地,她跑过来非要拿着比她高很多的拖布在地上拖来拖去。嗯,一会等她拖完了,我们还得重新拖。
三岁的时候,每次我整理客厅,她都过来帮忙,一会功夫沙发上就光洁无物。“妈妈,看我收拾的多干净。”女儿满脸高兴的对我说。“真干净,女儿真能干。”可我知道,她每次都是把沙发上的衣服,零碎东西放到卧室床上或者客厅桌子上。她只是把物品移动到别的地方而已。
现在女儿自己会收纳玩具,整理鞋子,叠衣服,擦桌子等等,做的有模有样。前几天在我们的指导下自己第一次做了个爱心煎蛋当早餐。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2921/01a8deec2958b9b3.jpg)
从模仿到帮忙做家务,女儿表现出的这种好奇,尝试,动手能力,是值得让我们注意保护和鼓励的。适当让孩子做一些家务,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从小培养做家务的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2
让孩子做家务可以强化责任感。做家务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主人,产生家庭责任感,进而为以后的社会责任感打基础。
做家务可以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归纳能力,同时增强孩子对事物细节的观察力。物品怎么归类收纳,放在什么位置,孩子多总结观察,以后做事就会很有条理。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2921/9e27f9fefecb6447.jpg)
做家务可以更好的培养孩子和父母感情。孩子和父母一起做家务,是沟通情感的一种方式。
做家务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孩子通过动手和劳动,感觉到我是有价值的,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父母需要,逐渐形成自我价值感;如果得到父母的赞许和肯定,孩子会更加积极、从容自信。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2921/11125448fbe41fa1.jpg)
外国研究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跟不爱做家务的相比,就业率更高,收入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万个小学生家庭进行的调查也表明,引导孩子做家务的家庭比不做家务的家庭,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高了许多。
从孩子3岁开始,父母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做家务了。下面给大家提供孩子做家务年龄表,大家可以参考并安排自家娃动手啦。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2921/242ea7a0aca724b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2921/0f61c4167a5e961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2921/668d19c06617a4a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2921/6b41e3a1581eb87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2921/3aa3a5488c6427b1.jpg)
3
除了以上这些,父母在引导孩子做家务上也要注意方法和技巧。
让孩子认识到做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家务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尽可能的出力,彼此分担。家庭的和睦源于合理的分工、共同的分担,更重要的是相互的尊重。
《朱家故事》绘本里的妈妈一个人做所有的家务,爸爸和两个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然而这一天晚上,任劳任怨、辛勤顾家的妈妈突然不见了。一纸留言:“你们是猪”表明了妈妈对朱家父子的不满和失望。没有妈妈的朱家乱套了!爸爸和孩子们恳求妈妈回来后,他们开始承担一部分家务,做饭,收拾床铺,一家人又其乐融融了。
父母适当时候要懂得示弱。父母每天忙前忙后,任劳任怨,从不在孩子面前表现辛苦,孩子习惯了被照顾,就觉得父母是不会累的超人。
“妈妈好累啊,你能帮妈妈把水杯拿来么?”“妈妈收拾玩具很辛苦,你自己的玩具每次玩完了,自己收拾一下吧。”孩子通常很乐意做这些的。让孩子知道妈妈也会累,给他们爱父母的机会,让他们懂得父母也需要被照顾,而自己有这个责任。
通过示范,让孩子知道怎么做家务,为什么这么做。
比如擦桌子要顺着方向一步步擦,这样桌子才会干净;抹布脏了要重新用水洗干净在擦别的物品;爸爸妈妈和孩子的衣服要叠好归类分别放到各自的衣柜里;玩具要放到玩具箱里等等。孩子看多了,尝试过了,也就知道掌握这些技巧了。
给孩子尝试和实践的机会,不过多的批评打击。
孩子刚开始尝试做家务,父母不能嘲笑她做的不好,而是要鼓励。即使孩子做的不好,有时帮倒忙,父母也不要着急,耐心引导,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孩子才能成长。一开始就打击批评“你看你把水洒了一地。”“你看你把我擦的地方又弄脏了。”等等,这样的语言会打击孩子的自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