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粤港澳青年作家创作学会读书
『君子不器』| 浅谈“君子不器”,引出对自身教育的反思(为政2.

『君子不器』| 浅谈“君子不器”,引出对自身教育的反思(为政2.

作者: Miss没药 | 来源:发表于2019-04-24 21:14 被阅读91次
Miss.没药之《论语精读》

大家好,我是Miss.没药。
欢迎来到【没药读論語】,一起学习文化经典。


前言

从上周开始,就想细写此则,却一直在犹豫。反思,自己纠结的点是什么。

一来,本则太短,四个大字,简单,不明了。《论语》中越短小精悍的文,越难读;二来,真是对自己不自信。想写,劝自己算了吧,去写比较保守一点的文,起码不易出错。

无奈本人自小就有个坏毛病:本想做,越不做,更想做,那就做。为了一己私欲,斗胆尝试此则。有不足,大家指出,或时过多年,万一开悟了,再读此文便可见端倪,都算成长吧。


正文

子曰:“君子不器。”

先生说:“一个君子不像一件器具(只旧供某一种特定的使用)。”

先抛三问:何为君子?何为器、不器?为何君子不器?

首先,君子。太大、太深,自己这粗糙的笔是难以描述其中玄妙的。我们都知道,“君子”贯穿于《论语》的始终,是孔子推崇以及我们修身修心所精进的一个目标所在,是终身的学习,是追求。

其次,是器与不器。
钱穆先生解读:

器,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今之所谓专家之学者近之。
不器非谓无用,乃谓不专限于一材一艺之长,犹今之谓通才。

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 (《说文》)器具可大可小,可深可浅,可惜终有局限,尚不能突破边界。不器,并非是无用之人,而是通才,不限于一材一艺。

读到这儿,我有些疑惑了。不都呼吁着: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吗?否则一事无成啊。

又想:究竟什么是“通才”。如今身边很多亲戚家的小孩,自小就上各种补习班、培养各种兴趣爱好、一定要多才多艺才是,这真应了“不限于一材一艺”!如若是自身兴趣使然,那就另当别论了。

所以,由器,到不器,真就只是“三头六臂”?

后人亦云:“士先器识而后才艺。”才艺各有专用,器,俗称器量,器量大则可以多受。识见高则可以远视,其用不限于一材一艺。

先器识,后才艺。这里很有趣了。

先使自己的器大且深,培养承载更多的能力、气度与胸怀,见识自然会宽广,目光何来短浅。一个人于此,还会局限于眼下的一花一木、脚下的一寸一土吗?更有钱穆先生的解释:其用不限于一材一艺,并非其人,关键在“用”。不器,不是强行的吃多吃少,不是硬塞,是自然的可多可少,是消化。

器或者不器,并非不好与好,而是一种思维的转变。君子是追求的理想,不器也可以是追求的理想。如果我是无,那就在才艺上努力向器,在心志上努力向不器。艺日益精,坚持不懈,方可成器;心日益明,哪怕无法不器,也不会是井底之蛙。

最后,是本则解释中最触动我的一段,借以反思:

....一切智识与学问之背后,必须有一如人类生命活的存在。否则智识仅如登记上账簿,学问只求训练成机械,毁人以为学,则人道楛而世道之忧无穷矣。不可不深思。

大三时期参加过校外跨地域学习交流营,小组成员是随机分配的,因此,与我同组的是来自两岸三地的同学们。

短暂7日,让我惊觉,自己的思维是何等固化。当他们在发挥想象力去展望未来科技如何为生活增辉时,当他们进行头脑风暴、各抒己见时,我不知该如何表达,或者没有什么可以表达。与我同组的内地朋友,也有同感。也许与个人性格、习惯、知识面等有很大关系,但最令我悲凉的,是不同教育模式下的我们,竟是如此不同。难过的是,我不知道自己会被影响多久。

影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改变也不是。

人类,本是鲜活的存在,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碰撞在一起,组成一曲交响乐。如今,我还只有二十几岁,在某些时刻,我深深怀疑鲜活二字是怎样?“十七岁的年龄,七十岁的灵魂”真的只是调侃吗?

咆哮,彷徨,沉默,遗忘。

共勉。

晚安。

2019.4.24.


「論語新解」延伸
为政篇第二 (十二)

子曰:“君子不器。”

器,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今之所谓专家之学者近之。不器非谓无用,乃谓不专限于一材一艺之长,犹今之谓通才。后人亦云:“士先器识而后才艺。”才艺各有专用,器,俗称器量,器量大则可以多受。识见高则可以远视,其用不限于一材一艺。近代科学日兴,分工愈细,专家之用益显,而通才之需亦因以益亟。通瞻全局,领导群伦,尤以不器之君子为贵。此章所言,仍是一种通义,不以时代古今而变。

今试以本章与上章相参,可见一切智识与学问之背后,必须有一如人类生命活的存在。否则智识仅如登记上账簿,学问只求训练成机械,毁人以为学,则人道楛而世道之忧无穷矣。不可不深思。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一个君子不像一件器具(只旧供某一种特定的使用)。”


以上拙见,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更愿听大家的意见与分享,共勉。

》更多【没药读論語】,请点击

@本文素材来源于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与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君子不器』| 浅谈“君子不器”,引出对自身教育的反思(为政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osg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