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连续进行了很长时间(大概有四五个月)冥想,每天都是在清晨起床就去进行。但是,“进步”可以说很少,心里只是抱着一个想法,既然能够起到平静内心,甚至起到让大脑得到更大“发展”的作用,那就继续下去。
众所周知,“冥想”起源于瑜伽修行者实现入定一项技法和途径。而瑜伽这套心法发展到佛教,就是“禅定”。
所有的禅定经验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主观的,所以好像很难找到一套语言,对它们作一种客观的、价值中立的叙述。不过,佛经里却有一系列对禅定境界的详细叙述,这些境界和某些瑜伽教典中描述的大体相当,佛家这种对禅定姿态和经验的描写,相比之下不带任何夸饰的成分,这是它的长处。这种描写,不拘哪种体系,都可以被很好地用来描写禅定。佛家的这套禅法,因其未受任何教条的污染,西方心理学家索性就直接拿它来描写一般的禅定(冥想)现象。
这套禅法就是所谓“四禅”。这是指一连串由粗变细的禅境。在初禅中,坐禅人对周围的一切都没有了觉知,但仍然有寻求和伺察,专注于禅定所缘之中而不间断。在这个境界里,他感觉到身体的轻安,和在这种放松的定境中获得的更加精微的心灵的喜乐。住于这种心境的坐禅人,不会被没有实现的贪欲、嗔志、昏沉睡眠、疑和掉悔扰动。
在第二禅和第三禅中,坐禅人渐渐止息一切思虑,越来越只专注于禅定的所缘当中,以此增长的注意力和专一性,使他超越了身体的轻安和心灵的喜乐。他完全专注于禅定的所缘当中。最好,在第四禅中,坐禅人只知有禅定的所缘,心中常觉一种坚定的平静,超越了痛苦和快乐。从他的角度来看,他可以说是不断地在变成禅定的所缘,因为他除了凝定的心境或“心一境性这个简单的事实之外,几乎什么也意识不到了…… ——《佛陀小传》
当然,在四禅之外,还有禅定成就的更高境界,这就是所谓的“四空处”。 那又是另外一番“神仙境界”了!
这样深的入定,我想大概可以解释今日在印度尚可见到的那些瑜伽术引发的更加惊人的神通。(通过修习瑜伽术)呼吸几乎完全被抑制,心率明显减慢,其他身体表征也进一步发生变化。当然,这种现代西方生理学式的描述,未必符合瑜伽行者对这件事的看法,他们也不会以佛教描写禅定时所采取的那种不带任何色彩的抽象方式来看待此事。在他们眼中,这样的禅定经验,毕竟是他们精进修行的完成,一定是着落在某一个色彩缤纷的精神境界中。但是,不管怎么说,能修炼到这些境界,不能不说是证明了人有自我修炼和自我超越的能力。
但是,我是连第一层都还没达到的“菜鸟”冥想者……随缘吧!
(日更写作【750】117/36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