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去附近熟食店买卤鸡爪,人多排队,我站在队伍末尾。
最前面是一对母子,男生看模样是一位大学生,母亲穿着长款大衣,挺有气质。
大学生:“妈,我想买个猪蹄吃。”
母亲:“老板,猪蹄多少钱一斤?什么,55元一斤,这么贵啊?”
大学生:“没事儿,妈,我不要了,太贵了,咱们买点鸡爪就行。”
母亲:“啊,你到底要不要?别一会后悔了。”
大学生见母亲有些着急,像是要生气的样子,赶紧说:“那买一个吧。”
母亲:“哼,我就知道,一会说要,一会说不要,你怎么这么没主见,这以后可怎么行......”
大学生有些委屈,小声嘀咕了句:“还不是怕你生气。”
母亲没听清,大声问:“什么?别墨迹了,快挑一只。”
大学生脸色有些发红,赶紧随便选了一个,催母亲快结账走人。
包含我在内,整个队伍的人都听到了这段“窒息”的对话。
为什么说“窒息”,可能在有些人看来,这再正常不过了,不就是买东西的时候母亲性子比较急,多说了两句吗,这有什么。
可是,在一个敏感且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眼中,这绝对是一个令人“汗流浃背”的场景。
我能感觉到男生的难堪,他一开始的确想买猪蹄吃,但是看到母亲嫌价格贵,就自愿放弃了,也不是说多委屈,只是觉得既然母亲认为价格贵,不值当,那自己就不吃呗,与其买一个“溢价”的东西让人不高兴,那还不如索性不要。
不吃猪蹄,并没有什么可惜,这不还有鸡爪吗。
但是这一切在性急的母亲眼中,完全变了意思,她只觉得儿子不坚定,刚开始想吃,怎么没一会就变卦了,善变的人可不行啊,这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立足。而且,他现在说不吃,等会后悔了还得埋怨我,我不成“大怨种”了。
最后,儿子买猪蹄已经不单单是个人行为,而是变成了让母亲“安心”的一件事;母亲付账后收获的也不只是一些熟食,还有一个“听话”的儿子。
这件事两个人都没错,只是他们的想法不一样,缺乏有效沟通,如果他们能够坐下来好好谈论一下此事,我相信双方都会理解彼此的,毕竟交流的目的是达成共识,而非对抗。
我为什么会如此了解这对母子的心理活动,因为这是我和母亲的翻版。
网友评论